太宰治

〈隨筆〉寫在《命運石之門》之後:孤獨的觀測者與世界線

《命運石之門》是將近10年前的動畫了,然而一直到現在,心中其實都一直難以忘懷。甚至在心裡深信,今後在討論時間、記憶、存在議題上,大概不會有作品能夠超越他了。有趣的是,再怎麼難以忘懷、雋永,我始終無法明白為何《命運石之門》能讓當初的自己感動到現在也無法忘記。除了說劇情好看,人物有趣等等諸如此類的說詞,在心中都是不夠拿來描述其印象所留下的悸動。彷彿Steins gate裡的劇情是心中——在另一個世界線上——所經歷的事,而到底在觀看的時候經歷了什麼,只能說像是做了一場奇妙的夢一樣,無法表達。

我,在這世間活著。但僅僅是一小部分的『我』而已。同樣的,你也是……大部分的『我』,肯定是活在一個其他人完全不知道的地方。

太宰治《人間失格》X 陶德.菲利普斯《小丑》:笑從來就不是一件單純的事

前陣子其實就已經看過那時上映的《小丑》了,當時看了一直覺得,自己應該為此寫一些東西。但除了一些要事耽擱,所以導致現在才動筆外,最主要卻是因為我理解到:如果不去重新理解太宰治在《人間失格》和《小丑之花》裡所寫的「笑」,我大概也無法面對電影中小丑暴力、殘酷背後的苦。

左圖:《人間失格》書影,截自城邦讀書花園。右圖:《小丑》,截自KKbox 網站《小丑》原聲帶封面圖。

 

「人類一直讓我害怕地顫抖。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對自己的言行沒有一點自信,只能將自己的懊惱和不安深藏在胸中的秘密小盒裡。就這樣把精神上的憂鬱和不安隱藏起來,假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派,最終使自己徹底變成一個畸形人……」 — — 太宰治《人間失格》
 
 

太宰治《人間失格》書評:他人的眼光就是自己的地獄

 

「小說的重要性,並非在於他們以富有啟發性的方式讓讀者看到故事人物的命運,而是故事人物的命運在經過火焰燃燒後,會釋放給讀者一股他們無法從自身命運裡獲得的熱能……可以使自己那個冷地直打寒顫的生命獲得溫暖。」

 

這段話出自班雅明〈說故事的人〉這一文章,雖然談論的是俄國作家尼古拉.列斯克夫。不過或許這段對小說的註解,更適合拿來談太宰治的文學作品。特別是他的《人間失格》中那幾近絕望、放棄存活的獨白,讓人閱讀後,反而讓人能更堅毅地面對未來的不安和孤獨。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於1948年發表完後,作者就和他的女書迷殉情而死了。這本小說常常被人視為太宰自傳性質的小說。不過看起來,《人間失格》更像是太宰死前留下的告白式的遺書,在這裡面,寫盡所有他一生對人世的疑惑,以及對活下去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