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照

《一個月的旅居,自由感受曼谷!》第一天(3)

下來後便有車送我們到出入境大堂了。

到了有建築物的地方,終於能去廁所了!我忍了幾個小時!

我也到了泰國的第一站—廊曼國際機場。

我沒印象用不用檢查行李了,只知道挺累。場內的指示也有點不清楚。終於到了海關官員的櫃位,我有點不知道指示,什麼先要把左手的四隻指放到掃描器上、然後到右手、再掃描左手拇指、再到右手、又要望鏡頭、又要脫眼鏡…一般來說就是把護照遞給官員,有時他們會問幾個問題,很少會搞這麼多…我也真的沒留意。誰會在海關關卡前四處望?

結果被官員罵了。

雖然我有點不開心,其實用不著這麼兇,但我也不理她了,因為我要找申報的地方。

這次我帶了3萬多泰銖,多總比少好嘛。

我未有決定到底留一還是兩個月。這個時候我是偏向兩個月,所以便多帶一點。

我上網也沒看到有帶泰銖的規定,反正是要求有2萬銖的財力,而不是規定限額。

我媽在機場時聽到有人提起只能帶2萬銖,我挺不以為然。2萬銖才5千多港幣,別說住一個月,玩一星期也不夠吧。(真正去玩的話。)

結果在飛機上聽到這個規定。

那就去申報吧。我又不是帶了十萬九千七,應該沒問題。

我就拖著兩個行李箱過去申報的櫃枱了。沒有人,上面貼了張告示叫我去前面的詢問處。

被媒體錯誤解讀的清末護照:再談旅行證件的小歷史

一張護照,讓我眉頭一皺,直覺案情並不單純

去歲下半年,讀完《旅行許可證:護照的文化史》這本書,受邀請去Matters Lab的DC語音節目「夜話」裡聊書,提及了書裡沒講到的旅行證件們,尤其是現今收藏於蘇格蘭國家圖書館,由袁世凱發給英國女性探險家博兒(Isabella Bird Bishop)的朝鮮旅行證件:

Korean passport issued to Isabella Bird around 1894 (Photo Credit: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或許也是搜尋了網路跟資料庫的護照來當書寫材料,所以臉書又推播了某個內容農場粉專發布的清末護照圖給我:

出國帶護照是常識,了解護照的文化史,可以轉腦袋長知識:我讀《旅行許可證:護照的文化史》

本書感謝麥田出版贈閱

書封取自博客來

疫後解封出國潮,辦護照成為全民運動,但歷史上的護照八卦,你可能不知道

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新冠大疫蔓延全球,各國逐步收緊旅行的自由,當初看似無絕期的封關,使出入境賴以通行的護照,一度沒了存在感,效期過了也放置不管。

而疫後解封,蓄勢待發的報復性出國潮,各地領務單位,滿溢著排隊等待辦理換發、領取新護照的民眾,也才是不久之前台灣最美的風景。國門重開,護照的相關報導也特別多,例如護照內頁短少、破損,被視為無效護照而慘遭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