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

免費數碼行銷講座 - 1000個ban你的理由

⚠️試過一言不合就畀めた(讀:Me Ta)限制帳號同權限?
⚠️未等到元宇宙推出就先體驗朱克伯格嘅多重封鎖宇宙?!
⚠️就算你有萬人粉絲又如何?都會無端端被Ban,一晚無哂~

相信經營緊社交媒體專頁嘅你,都試過面對臉書﹑唉豬等平台突如其來嘅限制,輕則出警告提示,重則直頭無哂成個Account!呢啲情況真係時有發生,I know that feeling bro.jpg!

所以點止學嘢決定搞返場圍爐講座,同大家分析下 Social Media 主要Ban你嘅原因﹑亦會提出點樣應對嘅建議﹑以及如何減少損失同重新開通帳戶嘅方法!想避免進入無限解ban同ban你嘅黑洞,就即刻報名參加呢個講座啦!

🗓️ 日期: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
⏰ 時間:晚上 19:30 至 21:00
🏠 地點:網上Google Meet實時進行

報名方法:
WhatsApp 9149 2466 發送 「我要報1000個Ban你的理由講座」。

點止讀到飽系列 - 10月工作坊 「Canva新手BB班」

Canva功能強大,除咗最常用嘅圖像設計及編輯功能外,仲可以剪片﹑加動畫效果﹑提供GIF或動圖素材畀用家使用!而除咗行銷人員外,亦都有唔少設計師或者行政文員等職業人士都會用到Canva作為工作嘅輔助工具👍🏻

你會學到以下內容👇🏻
🖼 Canva基本功能介紹
🖼 Canva剪片教學
🖼 製作限時動態(Story)可以發佈到FB & IG!


🗓 日期:2022年10月24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 14:30 – 16:00
🕰 地點:旺角課室 (實體進行)
🎟 費用:校友 免費 🆓 | 非學員 $50/位

關於自己不用社交網站三天的個人體驗(下)

緊接上一回,回到正題

=第一天=

真的刪除很多APPS
因為我很困倦社交…要休息
我喜歡看BLOG,雜誌
所以決定改看這一些
還有看書…
我還沒想要回來


=第二天=

過往更新太密
於是精神狀態很差
結果一天都是睡覺
我是很掛念SNS, 
雖然沒有熟悉的現實朋友是網紅


=第三天=

因為有休息, 精神狀態很好
雖然我登入了IG…
但少了看IG STORY了
只有看DIRECT
我還有繼續創作
但SNS時間明顯拉短了
我主要都是睡覺,
然後做家務
但問題來了
我的創作怎樣放置…
當然我可以畫完自己儲存起來
但沒有SNS就不創作 可是不行啊!
 

=第四天=
今天去了學校上短期課程
所以少用SNS
但是朋友都走來問我最近甚麼事
是不是消失了?
深切明白到自己是個城市人
所以唯有少用,都是要用

關於自己不用社交網站三天的個人體驗(上)

老實說,

好困難…

一般香港有用的social media networking site (SNS),我基本都有用

(雖然我主要用IG多,FB TG都少用,但WHATAPP真的太重要)

我嘗試天天紀錄這段時間做了甚麼…

但最後放棄了不用SNS的念頭

其實都有不少人統計過,香港人最多人用是IG,FB和YOUTUBE (撇開WHATAPP這種)

我不是影片愛好者,所以YOUTUBE還忍得住手

但不竟我是做圖像創作的,不更新不上網真的很困難…

我覺得這年代做創作很依賴SNS,

大家要是這圈子都明白,

我可以介紹一下一般圖像創作的SNS平台

第一位 一定是INSTAGRAM (圖文創作,圖片,手工藝,電繪手繪最多元)

第二位 FACEBOOK(通常是經營專頁,都可以不同有不同族群,群組有的是委託的平台)

第三位 TWITTER(日本和歐美系都多,種類廣泛)

經營者玩專頁,妙用還是濫用?

搵食加上生活艱難,在勞工市場的固定職位上稱心滿意,殊不簡單,有人以小本自營生意,意圖另闢蹊徑。這種營運模式好像個人即生意,生意即個人,兩者融為一體。恰巧當今網絡時代差不多走到極致,生活上任何層面、任何訊息都送上雲端,有如卷軸展現於公眾眼前。甚至可以說任何生意若不開一兩個社交媒體的帳戶,只得落伍、脫離群眾。於是近年這種規模的生意在社交平台上的表現,經常公事私辦。

 

明星效應與獵奇心理 - 新一代媒體王者Clubhouse

2020年4月,IOS App Store 悄悄的上架了一款不起眼的App,App logo甚至是一個人的頭像。沒有人會想像到9個月後的它會讓亞洲地區掀起了一股猶如颶風的熱潮。沒錯,它就是一個你很難想像、名字意義上也讀不出來的一個App - Clubhouse 。它是一個IOS語音社群平臺(目前還沒開放Android版本),也是一個語音直播平臺,目前只開放於受邀用戶使用。

為什麼這個App能在上架不到一年紅遍台灣、香港?

第一,因為傳統媒介(影片創作、視頻直播)慢慢飽滿,新媒介開始興起—— 這里明確的是指Podcast節目開始興起,Clubhouse作為同樣以聲音主導的媒體形式登場自然受到追捧;

第二,明星效應—— 這個App在外國興起的時候已經有大量大咖加入,荷里活明星、音樂圈藝人、各行各業的KOL,你都能在關註他們之後與他們進行互動;

第三,獵奇心理——這個App不是任何人都能使用,而是必須有現有用戶邀請你、給你邀請碼才能成為真正的使用用家,所以這個稀有性是非常吸引大眾的一個大招。甚至,目前它只有IOS系統用家才能在App Store下載,所以物以罕為貴,更加令人躍躍欲試。最近還引發了一股求邀請碼的熱潮,甚至有用家把邀請碼作為商品高價出售(我看過有幾百元賣一個)而真有人願意買;

影評德國記錄片《The cleaners》:社交媒體 & 種族歧視

由於武漢肺炎疫情嚴重,導致不少行業都要強制地進行14日以上的隔離,我便趁著這段時間觀賞了一套來自德國的紀錄片The cleaner:網絡審查員。沒想到這套紀錄片竟然引起我對這麼多層面的反思。當中牽涉的不只網路審查員的心理影響,亦有政治,種族歧視及其他問題,令人觀後也不禁思考。這篇文章亦會針對種族歧視的方向來發表意見。

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來自緬甸的羅興亞女人的說話。她訴說了往時遭到殘忍對待的回憶。當時兩名緬甸男子將她的女兒扔進火坑,兒子則拋進水渠裏,他們割下了她的耳朵並且強暴了她。雖然她出現的畫面十分短暫,卻令我頓時啞然。

紀錄片完結後我便於引擎器中搜尋了有關羅興亞人的資料,便發現原來紀錄片中有關羅興亞人的描述只是九牛一毛,原來在緬甸人眼中,羅興亞人對他們而言根本不屬於他們國家。所有的社交媒體對羅興亞人的描述都是惡毒的,甚至只要簡單地搜尋,就會發現不少緬甸人對羅興亞人施暴的照片及短片。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彷彿對他們而言,羅興亞人只是某種動物一般,並不將他們視為「人」,甚至連「羅興亞」也是有一種侮辱的意味。對他們而言,對羅興亞人施暴就像能成為緬甸中的英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