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

地球彼岸、鄰近風景——阿根廷財困

下月,阿根廷將舉行總統、議會大選,目前夏維亞.米雷(Javier Milei)當選的呼聲最高,他主張美元成為本國貨幣,取代披索,劍指中央銀行系統。米雷能獲取最大支持,與國民不信任財金官員、阿根廷多年經濟疲弱有莫大關聯。阿根廷的經濟困境,與東方世界相距也不遠,頗有值得借鑒之處。

 

阿根廷連續十三年錄得財政赤字,是目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借貸最多的國家,逾二百億美元,佔 IMF 全世界貸款近三分之一。通貨膨脹極為嚴重,現在與去年相比,通脹率124.4%,今年七至八月食品的通脹也達15.6%,其中牛肉價格上升四成,持續節衣縮食者多不勝數。貨品價格變動的頻率也令人訝異,部分雜貨店內的貨物上下午的價格可以不同,皆因店主觀察市況,發現下午貨品已加價了。尋常百姓掙扎求存,兌換美元保值。他們把披索換成美元,再存放於家中,也不願拿披索存款至國內銀行,源於對本國貨幣和經濟——當然包括政府——無望。阿根廷政府也知道民間意向,於是限定每人每月兌換二百美元。魔高一丈,黑市隨之興起,兌換價往往是官方合法價的兩倍,但仍然生意興隆,甚至有黑市商人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大搖大擺招生意。可見不管民間還是黑道,都拼命以自己的方法翻越體制圍牆謀生。

 

消費券導致通貨膨脹?精明商戶應該加價還是減價?

價值港幣5000元的香港「消費券計劃」涉及款項共約港幣360億元,最早可於2021年8月1日領取第一期,至今已約兩星期,為刺激消費投石問路。商戶因應一次性補助政策,紛紛把握機遇;市民則「見招拆招」,盤算消費策略。部分商戶趁機加價,價格浮動引發市民不滿,評論員更道出對通貨膨脹的恐慌,然而此說未免過於武斷。

學界未證消費券導致通脹

從經濟學角度,香港消費券計劃不符合通脹的定義。通貨膨脹(Inflation)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上升且購買力下降,而非短暫或一次過上升,原因包括需求拉動(Demand-Pull)、成本推動(Cost-Push)和慣性預期(Built-In),政府可以透過降低利率和增加貨幣供應等政策穩定通貨膨脹。但是,消費券屬於一次性補助,未能刺激商品需求超過生產能力(需求拉動)、未能提升生產商品的成本上升(成本推動),或未有預期未來需要更高成本或工資維持生活水平(慣性預期)。換言之,消費券未能讓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上升,即不會導致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