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股市很難懂嗎?用泛舟比喻你就懂

大家都經歷過看了運動卡通後,躍躍欲試地進行某種運動,只是通常都是一開始就想使出絕招。躲避球就想發火焰球;籃球就想投三分球;網球只想發ACE球,然而運動可沒那麼簡單,就算是像櫻木花道這種擁有異於常人,且適合打籃球的彈跳力天份的人,一開始也是得從運球練起。股票市場也常會看到這種人,在電視看到致富故事深受啟發,股市的運作、交易的原理、損益的來源都不重要,只想學最炫砲的操盤技巧。


 

人生第一次投籃就進了三分球的人,一定會有飄飄然的錯覺,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天選之人,從此以後只要多練習投籃,有一天也能成為K湯這類C&S高手。但只要再多經過幾次嘗試,就會知道這運動沒這麼簡單,才知道第一次純粹是賽到的新手運。股市中也是相同道理,當一個完全沒有基本功的人拿到一次超級績效,幾乎可以確定只是運氣使然。最怕的是從此認為自己天賦異稟,因為股市的每次嘗試都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投出籃外空心可能還得倒貼不少。


 

如果要以運動來比喻,股票市場較像是一座野生激流,身為場中的泛舟選手無法控制水流的方向、速度,就算手上有漿也無法改變股市的洪流,能做的就只有不斷練習划漿技術,在適當的時機運用手上的工具讓自己不致翻覆。


 

《群眾的幻覺》:用科學探討人性,要對抗人性,唯有依靠理智

 

 我是個不喜歡排隊的人,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排一個小時以上去吃名店,有一次我捨棄了人很多的拉麵店,轉往附近一家門可羅雀的拉麵店,結果讓我深刻領悟到群眾的智慧,邊吃麵心裡不斷在想為什麼要自作聰明,從此以後我痛定思痛,儘量先訂位。


 

這個例子跟過往每次的群眾瘋狂的原理相同,就是「從眾效應」。想像一個石器時代的人,如果看到大家竄逃,卻還在思考原因而沒有立即行動,他的基因應該能很難留下來,經過250萬年的時間早已將不適者淘汰殆盡。人類自石器時代至今約300代,即使早已不會在路上遇到猛獸,也很難評斷這種反射動作是好是壞,但還不足以修正這個不太靈光的基因。


 

有關群眾的瘋狂事蹟,從比較典型的《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到諸如《漫步華爾街》等投資書籍也會有許多瘋狂事蹟,從燒女巫、末日說到鬱金香、南海泡沫等,人好像就是不斷犯錯→記取教訓→忘記教訓→再犯錯。要寫這本書的心得不得不與《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相比,這本與前書相比,較多著墨於宗教類的瘋狂事蹟,另外就是在腦科學研究較完備後,作者試圖使用科學方式了解當時人們到底在想什麼。


 

即使你看過《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本書還是相當值得你一看,原因有三個:


 

需要與想要,別把想要當需要

 人每天睜開眼睛就得花錢,吃的喝的用的開的,既然每天都得花錢,該怎麼花就是大學問了,哪些是「需要」,哪些是「想要」你會分嗎?一般人想到省錢都是每天少喝一杯飲料、蝦皮領折價券少花個40元之類的,這些也不能說不重要(而且很有成就感)。但更多人忽略了許多更大筆的花費,可謂因小失大。其實許多人不是不想省錢,只是常把需要與想要搞混罷了。


 

我認為,在「需要」的東西要以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必須要有不可取代的需求功能,且成本最低才算,不符合的就得歸在「想要」。舉例來說,我需要洗碗機,因為我認為每天半個小時的洗碗時間可以讓我做更多事(有產值),如果我一定要省下這半小時,只有請個傭人才可替代,而傭人比較貴(成本考量),所以洗碗機自然是歸類在「需要」。投資上我認為訂閱制的產業分析除了可以幫我節省時間外,許多成果叫我研究一個禮拜也沒辦法完成,而相較於所付出的成本,在投資上為我帶來的收益是筆划算的投資,所以也算在「需要」。


 

《數據裡的真相》:數據是對的,但你可能會被操弄

現代社會充滿了數據,GDP的數值、成長率,世界排名、購買力平價等,當數字的精確度不斷提升,你以為你更了解這個世界了,但很可能你只是被數字操弄了,正因為統計數據多如牛毛,如果帶有目的的使用,要找到符合自己的數據也非難事。

 

作者在書裡從人口、嬰兒死亡率、國家GDP,講到燃料的效率、科技的發展、氣候暖化的影響等,書中提出的數據量多不勝數,足以看出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力(就他自述是從1970年即開始追蹤這些數據),更讓我驚訝的是作者能在其中找到合適的對比,除了科學上的意義外更讓人印象深刻。

 

內政部營建署住宅利息補貼:有房必看,一文讓你學會申請

內政部營建署每年都會有購屋住宅利息補貼申請,利率是很誘人的郵儲利率加0.042%(一般民眾),但每年申請的人不多,就算想申請,看到密密麻麻的表格也不免頭昏眼花,很多人便直接放棄,實在可惜。因為利率應該很少一般人可以拿到(目前是0.887%),額度也有210萬元,而且沒有看起來這麼難申請,本文將說明如何申請及注意事項,不管是已經買房(一年內)或是明年預計買房的都建議花點時間看看,讓自己多一個機會。

 

先說我自己在兩年前申請的條件,年薪約80萬,太太照顧2個小孩沒有收入,每個縣市有各自的最高家庭年收入(如下圖),像台北市是166萬,直轄市、新竹等各有不同級距,一般像彰化縣是97萬,雖然雙薪家庭可能會超過,但如果是單薪家庭的30歲左右的人其實滿有機會符合條件。如果是屬於中低收入還能適用第一類的郵儲利率減0.533%。(目前為0.312%)

平價專區有用嗎?政府對經濟強行干預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各國的物價指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了,小市民的感受也從油價轉移到零售業,包括麥當勞、鼎泰豐都已經吹起漲價的號角。政府於是協調了超市賣場設置平價專區,到底像這種由政府主導減緩漲價的手段會不會成功呢,有兩個真實案例可以提供思考。


 

第一個是最近發生的中國無預警斷(限)電措施,標榜「不定期、不定時、無計劃、無通知停電限電」,根本原因就是在先前「制裁」了澳洲媒炭進口,導致自己煤炭供不應求,而中國官方又限制電力公司調漲電費,後來又限制了發電用的動力煤賣價,但從結果來看這些作為似乎沒有發生效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限制了調漲電價,發一度賠一度,雖然不敢明目張膽不發電,但用鍋爐「歲修」的名義就說得通了,為了公共安全沒話說吧。後來中國官方意識到問題,改限制動力煤的價格,這使得採煤業者採一噸賠一噸,乾脆用各種理由減少產出,最後限電的結果還是無法避免。


 

《指數革命》讀後感

當兵是我從學生時期轉換到社會的重要階段,如果要說我從當兵學到了什麼的話(而且是唯一一個),就是認知了社會上大部分的人是得過且過,現實生活中,只要能夠中規中矩,已經贏過了大多數的人了。就像書中所說,職業網球員90%是靠自己打出優秀的球才能得分,而業餘網球選手90%的得分是來自對方的失誤,換句話說,90%是靠不失誤得分。

 

作者努力在這本書裡試圖翻轉指數化投資的宿命,許多人對指數化投資賦予「懶人投資」、「被動投資」,好像你採取了這種投資法,代表你不夠優秀、不夠勤勞、不夠積極。作者在書中舉了死亡保險這個例子,這個名稱給大眾很負面的印象,因此一直賣得不好,直到他改名為「人壽保險」後,業績就一飛沖天。許多人對指數化投資的印象也是這樣,大家都可以選擇指數化投資,但我要的不只這樣。

 

市面上許多主動投資的基金,算上管理費後幾乎無法勝過大盤,作者也指出,如果報酬少了總資金的1%,實際上是少了13%。因為以股票報酬約7%來看,少了1%等於少了1/7,約13%的報酬。除了實際發生的管理費外,還有手續費及你所花的心力,實際上你會發現,要能穩定勝過大盤,且能負擔管理費及你自己管理的成本的機會少之又少,然而複利效應又需要時間來發揮效果,因此在投資路上能犯錯的機會不多。

 

升息來了,手上的貸款何去何從,讓這篇文章消除你的疑慮吧

聯準會昨天一口氣升息3碼,台灣也要跟著升息半碼,你是不是很擔心手上的房貸、信貸呢?


 

趕快來看看這篇,讓自己做好準備。


 

隨著最近的通膨指數公佈,聯準會這次超出預期的升息3碼,也讓市場從極少人認為今年會升超過13碼,到現在整個情勢反轉,變成幾乎沒人認為會低於13碼。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網站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升息對你的房貸會造成多少影響,同時也會告訴你,我認為不需要太過擔心的理由。


 

我們知道一碼是0.25%,大家最擔心的,想必是這對房貸月還款金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吧。


 

我們以30年期房貸,本息攤還來看,100萬每升1碼,每月還款金額會增加124元;同樣條件20年期的貸款,100萬每升1碼,每月還款金額會增加118元。


 

看得出來吧,年期越少每升息1碼影響就越小,你一定猜到了,7年期的信貸影響更小,百萬元/月只差了110元。

想在股市存活,不能只靠本能

人類自古就是由貪婪與恐懼操控的,為了獲得食物、土地、資源,所以去打獵、鬥爭;為了躲避野獸、敵人而發展出反射系統,例如聽到巨大聲響或毒蛇的嘶嘶聲會彈起來準備逃跑。可以說人類能存活至今,除了過人的大腦和已知用火外,就屬這些本能的功勞了。


 

人類開始使用文字大約是4,000年前,用火約150萬年前,但人類可是早在500萬年前就與黑猩猩分家了,因此人類進入有意義的社會的時間,與史前時代相較,也就是必須躲避野獸的時間,可說是小巫見大巫,莫怪人類至今還存留許多遠古本能,儘管現代可能不是很管用。如果有個史前人類,看到一群人奔跑不跟著跑的話,他的基因不太可能留存到現代;在遠古時期需要思考的事可能只有明天或後天,如果思考的是十年後的事,可能明天就餓死了。所以現在留下的基因,並不是最適合現代生活,為了更能適應現代,你需要靠理智調整行為。


 

貨幣幻覺是投資大敵,沒用這招小心吃了悶虧

什麼是貨幣幻覺?

在《金融騙局》的解釋是這樣的:「人們傾向認為自己擁有的貨幣具有固定價值,是其他物品出現價格上的變化。」

所以貨幣幻覺跟投資理財、甚至生活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大有關係,簡單說,排除掉貨幣幻覺照成的偏誤,會使你更能金錢的使用,不管是投資或買消耗品上,能夠更花在刀口上。

所以,貨幣幻覺到底什麼意思呢?

舉最近許多店家都在漲價的狀況來說,不管你叫他通貨膨脹或是物價上漲,以直覺反應來說,一百元還是一百元,只是以前吃麥當勞薯條還能加大,現在買不起一個套餐,也就是大家覺得是東西變貴了,而不是錢變薄了。

每到選舉,政治人物就會提出哪任總統花了多少、舉債多少來攻防,通常都是較近代的總統舉債較多,這也是貨幣幻覺。

因為現在的一兆跟20年前的一兆購買力已經大不同了,但大家都傾向用絕對數字來做比較。

看到這邊你應該注意到了,所有跟金錢有關的數字,都要考慮購買力才是比較恰當的,也就是要經通膨調整後的數字才能拿來比較。

以房價而言,近年來房價的確是漲到很有感,但如果要說房價不會下跌這句話只算對了一半。

為什麼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