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的文字工作室

影評 –《緣路山旮旯》: 地緣與角色建構的關係

《緣路山旮旯》的口碑似乎不錯,票房已達597萬,以今時今日的香港電影大氣候來看,能夠回本絕對不是一件易事!這部電影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因素,相信是以側面描寫戲中角色所住的香港偏遠地方,吸引到大家的注意!

除了欣賞戲中的風景,甚至喚醒大家對香港一些已被遺忘的地方的注意外,我想以地緣與人物的角度來看這部戲,似乎也是一個有趣的角度。

阿厚來自茶果嶺邨,因為父親把逝母的東西通通丟棄,於是他決定把父親這位於觀塘市區的住宅,用比市價高的價錢租下來,以阻止父親把住宅賣掉圖利。是賭氣,也是念舊。對於逝母,阿厚從未忘記。

而電影中導演刻意描寫的幾個地方,都是被邊緣化的。

是禍,也是福。

禍,是因為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好像與城市格格不入;

福,是這些地方大部分都得以免於被城鎮化、士紳化,儘管只是暫時。

因此,這些地方好像處於時間的狹縫裡,甚至能夠保持了數百年歷史,如主角阿厚成長的茶果嶺村。

而當深入看電影的主線,即是阿厚對愛情上的心理變化,我們能夠對比阿厚和其中一任女朋友Mena,阿厚並不如Mena一樣貪利計較,看來就好像阿厚雖然工作和生活都在城市中,但他並沒有被同化,好像他的出生地茶果嶺村這樣保持四百年歷史一樣,而Mena在與Manson約會的衣著可見,她已經完全融入了城市活色生香的文化意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