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亂世下還能容下科學嗎?

科學的本質是透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方法,對自然現象進行研究、探索、解釋和預測, 其的目的是尋求真理,並不斷地進行改進和發展。當科學超越了其本質的, 以某種形態出現於人前時, 科學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受到損害, 可能會出現偏頗和扭曲的情況, 不符合科學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 同時, 可能會導致社會公正和平等受到威脅, 不符合科學的普遍性原則, 也會導致社會發展受到限制, 無法充分發揮科學的創新和進步性。

管理和科學的不同在於管理以達成特定目標為思維框架, 會以某族群的戰略目標出發, 以策略設定各種資源步署安排如實際預算、時間、人員等; 而科學更注重理論和實驗的驗證。

有人說當一個科學家頂得上一百個政治家, 是因為科學家注重事實和證據, 而政治家則更注重利益和權力。在重大的社會問題上, 科學家的意見和建議可令事件本質更加客觀和可靠。

而管理者更看重的是發展結果能否按預定路線取得目標, 所以, 當科學為特別利益所服務時會很容易造成人類悲劇, 過去由此發生過的歷史往往會再重複, 按歷史經驗, 人們也往往會犯類似的錯誤, 沒有因科學進步能夠避免重蹈覆轍.

究其原因, 不是出於人類無知, 無能, 更多情況是出於人性的自私與貪婪. 而更重要的莫過於, 當科學遇上權力的時候往往沒有足夠能力招架.

《好音樂的科學》:帶你破解音樂背後的奧秘!

聽音樂對於許多人來說應該是再日常不過的事。但在這些「好音樂」的背後,你有想過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嗎?為什麼有些聲音就很悅耳,有些聲音卻讓你巴不得摀住耳朵?

今天想介紹的這本《好音樂的科學》,作者約翰‧包威爾是個物理博士,同時也有音樂作曲的碩士學位。這樣跨領域的背景,讓他能用物理知識,暢述音樂的背後原理。他的講述淺顯,又有著獨特的英式幽默(?),讀來暢快,又獲益滿滿。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作者的步伐,探索音樂世界的奧秘!

【音樂是什麼】

音樂是什麼是個大哉問,每個人心目中可被認定為「音樂」的模樣恐怕都不大一樣,難以有單一的定義。像我小時候聽的是周杰倫,但現在小朋友聽的可能是高爾宣?沒要戰的意思,單純感慨(笑)。

但如果為音樂個別的組成元素下定義,就簡單的多。像是樂音、曲調、和聲等等,都是可以被明確解釋的。這些你可能聽起來似曾相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名詞到底在說啥呢?且聽作者娓娓道來!

【樂音的組成】

樂音可由四個部分組成:時值、音高、音色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