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年少日記》|一封遺書、一本日記的故事
故事大綱
香港電影《年少日記》以雙線交織的方式,將少年成長的苦痛娓娓道來。主角鄭sir(盧鎮業飾)是一名中學教師,在課室發現了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從而回想起自己的年少時期,他把一本塵封已久的日記翻開,回溯昔日的往事,串起兩個時空的不同人生。
故事隨著日記上的文字展開。大兒子鄭有傑(黃梓樂飾)在精英主義的家庭下成長,無論有傑多努力,學業和鋼琴的成績總是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經常被父親打罵。相反,小一歲的弟弟有俊(何珀廉飾)天資聰穎,自小備受寵愛,令有傑往往都是被冷落的那一個。
*以下內容含劇透*
家人態度成導火線
儘管有傑的生活不怎樣如意,起初的他仍會樂觀面對,每晚靠閱讀漫畫來自尋樂趣。「你一定會成日你想成為的大人,加油!」漫畫中的對白成為了他的信念。直到有一次他的成績再次一落千丈,嚴格的父親把他所有的樂趣都扔掉,包括陪伴了他很多個晚上的玩偶,有傑的寄託在一夜之間被消滅;當有傑開始發現自己精神狀態欠佳時,他仍然想尋求自救的方法,希望母親帶他看醫生,但他再次受到母親的忽視。這一幕幕都把有傑的希望慢慢地磨滅,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種負累。少年絕望的眼神烙印在觀眾的心中,心酸和窒息的感覺湧上心頭。
劇情轉折帶出另一角度
《年少日記》講述著鄭Sir的年少時期,同時交代鄭Sir現今所面對的婚姻難題和工作困境。片中一開頭,鄭Sir執著於找出寫遺書的學生,為學生情緒病、自殺等情況擔憂。劇情的進展令不少觀眾都把鄭Sir代入到有傑身上,直到中段才發現有傑已經自殺,原來鄭Sir是有俊。這個轉折從被害者本身,帶到旁觀者的角度,有俊自從哥哥離世後,開始怨恨父親當年的偏心,後悔沒有對哥哥伸出援手。乃至成人後,有俊一直不敢成立自己的家庭,怕重蹈覆轍。
大部分香港家庭的縮影
《年少日記》之所以如此受歡迎,除了是情節裡的巧妙轉折外,無論在小時候或是鄭Sir的時空,觀眾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們或許是有傑本人,或是父母,又或是那班準備考文憑試的中學生......香港的學童自殺案越來越多,青少年常在這個教育制度下活得遍體鱗傷。《年少日記》的出現讓觀眾遇見彼時的自己,重溫青春期的迷霧,與當時或現在的絕望和解。世界破破爛爛,我們縫縫補補,就讓傷痕成為我們生活下去的動力,撐起自己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