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想明,這篇文章有多 unpopular

現在登上社交平台 Threads,隨意掃幾下,就可發現香港網民講「有冇人明?」英語世界以 unpopular opinion(不受大眾歡迎的意見)為代表。兩者都是作為帖文的引介,下述自己的想法。其中反映的心態足成時代的寫照。

 

當今網絡世界包羅萬象,亦可謂矛盾並存,學術界最艱深、學者苦心孤詣鑽研的精妙知識,部分已在網上公開,即使後退一步,只尋求知識普及程度的材料,也讀之不盡。同時人類思想上的垃圾,也是恆河沙數,令人驚訝為何如此也膽敢分享予公眾。另一項矛盾是網絡所能盛載的內容之多,非常識所能估量,國際數據集團(IDC)估計,二零二五年網絡流量將高達 175 zettabytes,一 zettabyte 相等於 10^21 bytes,或一萬億 gigabytes。盛載量如斯大,卻不見得人類特別喜歡大部頭的內容,寫了幾百字就竟警告讀者「長文慎入」,讀者又說 TLDR,網民拒絕閱讀文字稍多的內容。就連觀看影片,一分鐘以下的短片也成為無數網民的電子毒品。奇怪在當今創作者如何費煞思量壓縮內容,運用「有冇人明」和 unpopular opinion 作為啟首的廢話,卻成為風潮。

 

「有冇人明」和 unpopular opinion,寥寥幾字,網民未至於閱後不適,尚且講得過去。更重要的是問「有冇人明」,以及先申明下述不討好的言論,是先假定自己的言論並不獲多數人理解,但又渴望取得認同。先界定自己言論為非主流,意圖突出,既可表示個人孤高,又可在遇上相反意見時,反指對方不理解,驗證了自己言論非主流。如果有幸遇上知音,表示認可他的「非主流意見」,更能圍爐取暖,向外對比,向內認同,構成社交媒體的多巴胺。這重網絡世界更深層、處於網民內心的矛盾,更值得我們關注。

 

倘若明知言論非大眾認可,而又不希望被批評,大可不說;夠膽說出,就要面對批評。如果認定一己意見有理,卻不是凡人明白,感受殊深,卻不足為外人道,就毋須俯就俗人,乞求他們認同。反倒本來發言者眼中的「大眾」、「不明者」竟也同意自己的「真知灼見」,豈不旁證自己的意見平庸?我們大可觀察「有冇人明」和 unpopular opinion 帖文下的留言,當然帖文的內容不同,留言的意見也不同,但不難發現很多人指斥發帖者「以為很多人不明白」、Adding “unpopular opinion” doesn’t make you smarter(加上「不受大眾歡迎言論」不令你更聰明),不知在發帖者心裡,希望終究獲得認同的意旨達成了幾分之幾?

 

爭取認同者應該是瞻仰一則帖文引來上萬個「心心」的網絡知名人士,哪怕接近他們百分之一,也像取得一定成就。但某人在網絡上走紅,決定因素為何?不一定是正面評價,而是關注程度。哈拉里(Yuval Noah Harari)在《連結:從石器時代到 AI 紀元》(Nexus: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中以緬甸羅興亞人慘劇為例,顯示科技巨企的演算法把最受爭議的內容推至最顯眼處,那些多半不是公認最好的內容。演算法不會判斷是非黑白,而是測量網民的參與度,即是網民在某些內容表達喜歡、引人發笑、憤怒、憎惡等,都歸為「關注」。這在近年精於在網絡吸引注意,繼而經營個人業務的受爭議人物,獲得印證。網絡世界只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不能代表整個現實世界。隔著屏幕照射的內容經多少修飾,觀者不知。依仗鍵盤輸入,如有神助,勇氣百倍,能夠講出缺乏實據、尖酸刻薄,而素常不敢說的話。不少人指出在線上與線下觀人,截然不同,在網上觀察臺灣人和香港人的行為和實際與他們相處,可見一斑。如是,在社交媒體一類醬缸討十個八個心心,有何價值?

 

進一步引人擔憂的是討喜的取向,可能毀掉人類文明賴以成功的因素,就是理智。有人會說「這太看重理性了,人是富情感的,這不是冷血嗎?」我曾寫文章分析理性和感性共融且互相補充,簡言之真正的理性和感性不排斥另一項,不加制約的情感只是情緒化,不是感性。一個 like、一個心,絕大多數是代表讀者的即時反應,而不是細想後的評斷。獲演算法推至最顯眼處的內容偏偏是得到最多情緒反應的,有待慎思明辯、供人細嚼的成為小眾趣味,石沉大海。於是我們一鍵連線,如入大觀園,目睹一則一則滿載心心的帖文,自問受盡社會輾壓的人,似乎獲得短暫的紓解,甚至就此滿足,終究浸淫成一頭頭情緒化的動物。長此下去,人類社會將何往?

 

在此不敢自鳴清高,我也運用社交媒體,否則不能留意「有冇人明」和 unpopular opinion 此等潮語,只是凡面對引我們埋首的事物,該間中清醒一下,置身其外反思其內,審視所謂娛樂消遺,樂在何處,消解甚麼。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建立我的個人專欄,成為HKESE 平台作家,廣泛曝光觸達10萬+ 讀者觀眾。
HKESE 星級創作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