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 150 年前的煙囪男孩——何往作息合宜的生活?

圖片來源︰SweepSmart

今年二月十一日,英國紀念一人的忌辰一百五十週年。這人不算歷史上的偉人,但因為他的逝去,推動社會改變。他是佐治.布士打(George Brewster),離世時只有十一歲。

 

佐治是一名清掃煙囪的工人,一八七五年二月十一日,他在一所精神病院清理煙囪期間,被困在煙囪內。有人意圖拯救,過程中要拉下煙囪的外壁,佐治連帶也被拉下,不久身亡。

 

與佐治一樣從事清掃煙囪的男孩為數不少,被稱為「攀爬男孩」(climbing boy),社會也視之為問題,一八四零年,英國已立法禁止聘用兒童清掃煙囪,但無法禁絕。佐治之死引來巨大迴響,經傳媒報道,消息傳至第七任沙芙貝利伯爵(Earl of Shaftesbury)安東尼.艾殊利古柏(Anthony Ashley-Cooper)耳中,他決意改變。同年九月,伯爵推動議會通過法案,明令禁止兒童作為攀爬男孩,從事危險工作。

 

佐治帶來的效應未停止,社會同時關注其他行業中童工冒險的狀況,包括採礦、工廠、農耕等。一八七六年,有設立強制教育的倡議。四年後,教育條例問世,規定五至十歲的兒童就學,稱為小學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任何人僱用不足十歲,或不足十三歲而未完成小學教育者,即屬違法,將受懲處。以今日的標準來看,保護兒童的力度仍不足,但在當時已邁進一大步。

 

佐治的往事本來亦如煙灰消散,幸得業餘歷史學家祖安娜.赫臣(Joanna Hudson)發掘史料,並向劍橋市為佐治申請載列當地名人的「藍牌匾」(blue plaque),令足以被世人遺忘的故事重見天日,應當紀念的事跡獲得注視。一百五十年前的如煙往事在現今有何意義?昔日佐治鴻毛般的生命喚起社會保護兒童的性命,先不說目前尚有地區兒童生存權未得保障,發達地區的兒童即使「性命」得保,「生命」仍遭輕視。譬如香港、臺灣、韓國等東亞地區,學童屢屢被催逼讀書,目的不在於令他們具備獨立人格、發揮人類意義,而是在社會認可的績效階梯往上爬,簡言之就是今日讀好書,將來搵好工,謹此而已。政府、學校、老師、家長,大多認可這想法,成為系統性壓逼的各個部分,當中有覺醒者並不認同,反而要力挽狂瀾,既容讓小童處身社會,又避免他們遭受大勢的輾壓,抵禦洪流於一線。國際機構訂定的各項「兒童權利」和「兒童健康生活」,能辦到的有多少人?甚麼每天至少玩樂一小時、每天做中等強度運動至少三十分鐘,不是空談,就是神話。工業化年代,人類始覺兒童性命重要;後工業化年代,人類有否進步至兼且重視兒童生命,亦即他們的全人發展、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

 

有兒童因為學業埋沒健康生活,成人也不遑多讓。工作令人得以餬口,延續性命,但能否真正活出人類的本質,則另當別論。時至今日,仍普遍認可一日大部分時間投放於工作是必須,理所當然的,於是人整副心思也貫注於工作,別無其他。「工作」的定義可以討論,目前較多人認同的是「藉以換取酬勞的活動」,在人力市場上,大多數情況下必須付出頗多時間才能換取酬勞。工作旨在獲取支持生活的收入,而竟然要放棄大部分的生活時間來工作,才換得生活。社會目前狀況如此,不易改變,這是實然;以為理所當然,不加反省,不求生活品質和作為人的超越,就是漠視應然問題。勞工問題也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問題,佐治之死有價值,在於為英國兒童響起喪鐘,令英國人驚覺再不遏止僱用童工,將有更多殉職的攀爬男孩。現今大部分勞工雖未直接因工身故,但淪為如機器運作,活出真正人性的不知有幾分之幾。人活得不像人,本質上與喪命差別不大。適逢人工智能勢將取代大量人類的工作,人類再走下一步,理應思考工作的性質、在人生的比重等問題。

 

英國清掃煙囪公會主席韋羅臣(Lawson Wight)說︰「理解這段歷史、理解不懈的政治訴求和一件悲劇如何造就我們享有更好生活,非常重要。現在每一個煙囪清掃員都有沉厚的思慮,追憶往昔眾多煙囪曾經由攀爬男孩清掃。」(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how tireless political campaigning and a tragic event have changed all of our lives for the better. Every modern sweep will have found it a sobering thought that many of the chimneys they sweep were once worked by climbing boys.)十九世紀的英國人難以想像男童可免於危險工作,全憑力爭;現在我們也未及想像改革後成人和兒童的生活模態如何,立足於人類合理的生活,堅持下去,或許某日歷史也可改寫。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建立我的個人專欄,成為HKESE 平台作家,廣泛曝光觸達10萬+ 讀者觀眾。
HKESE 星級創作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