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遊—— T. Park 源.區
近日,我遊覽 T. Park 源.區,驚覺香港已備這等設施,同時不禁為此地漠視瑰寶而嘆息。
鄰家大裝修,本來只為逃避不可避免的噪音,找個適合一家的地方度過日間,寓學於樂、不太偏遠的場所適合不過。內子偶爾發覺 T. Park 或許值得一遊,就預約前往。
造訪 T. Park 不能即興,因為它本來是一座焚化爐,部分區域開放參觀,主要活動和接駁巴士均須預約。二零零九年,立法會通過撥款五十一億,在屯門曾咀興建污泥焚化爐。二零一三年啟用,一六年開放予公眾參觀。「T」是 transform(轉化)的意思,T. Park 興建的理念是「轉廢為能,煥然一新」,把收集回來的污泥放入焚化系統燃燒,轉化期間所產生的熱能,供給 T. Park 使用,還有剩餘,再售予中華電力,供區內使用。園內一大賣點是水療池,附冷水、室溫和熱水三個水池,溫水的能源亦來自焚化爐。
T. Park 開放部分的建築別出心裁,由法國建築師 Claude Vasconi 設計,主建築是波浪型,與曾咀背山面海的景觀相應,內部運用天然採光、自然通風,並預留天台空間以供種植,外圍設置具現代感的庭園和供雀鳥棲息的區域,務求切合環境保護的概念。T. Park 內部分展廊和餐廳的檯櫈以回收木材製造,該等木材是在舊灣仔碼頭清拆所得的杪木,是為升級再造(upcycling)的實踐。
對本地人而言,T. Park 的導賞團應是最吸引之處。展館內陳列一件件焚化爐的組件模型,部分區域可透過玻璃窗直望焚化爐機組,但尋常百姓只得乾看,不知就裡。T. Park 提供約九十分鐘的導賞團,由導賞員帶領巡遊 T. Park,由設施源起、污泥處理、發電模式、香港廢物處理至發電概況,解釋一遍。帶領我的導賞員非常專業,學識齊備,深入淺出引導門外漢,團員發問悉數解答。就連成人,也獲取近在咫尺、事涉日常生活,卻又不多探究的知識。
經香港特區的主事者點化,當然要替香港說項,本文花大篇幅讚揚 T. Park,在於它可謂本港的滄海遺珠。T. Park 旨在焚化潔淨污水後產生的污泥,過程中採集能源,作為一座處理廢物和發電的設施,已經足夠。焚化技術先進的國家把焚化爐融入社區多年,香港跟隨腳蹤,可謂與文明世界分庭抗禮,善用設施,集廢物處理、再生能源、教育、遊樂於一身。展廊擺放實物原大的模型,展出焚化爐組件,供遊人貼近觀看,附以導賞解說,趣味和知識兼備。杪木回收,再生傢俬,賦予第二生命;餐廳推動惜食減廢,員工亦是有特別需要人士,公益、公眾教育、商業結合。園內寧靜,洗手間清潔整齊,設飲水機、斟水機,有休憩地帶;雖然毗鄰堆填區,但在 T. Park 範圍內嗅不到異味,遊覽歇息,盡皆相宜。上述各項,在現今香港日夜要講好香港故事,要唱到地府也知曉的情況下,「咁大件事竟然無人講」;又在「無處不旅遊」的黃金指示下,T. Park 竟未成為旅遊景點(也幸好沒有窮遊部隊入侵),最多的遊人有兩種,一是團體舉辦學習活動所帶來的兒童,二是到來享用水療,隨即乘接駁巴士離開的長者。我這升斗市民,依稀記得開放參觀早期政府拍攝宣傳片,由主流傳媒播放,此後再不見公眾平台的宣傳,不找來《文匯報》、《大公報》大書特書,如何也說不過去。
香港人酷愛外遊,經常慨嘆異地如何善,香港如何不堪。眼下就有個足以遊覽半天的景點,香港還有相類地點,例如屯門公園的爬蟲館,內裡展示多種珍貴爬蟲類動物,盾臂龜、藍舌石龍子、古巴鬣蜥、球蠎、豹紋壁虎等,都算是珍禽異獸之屬。展館雖小,但館藏良好,鄰近地區如日本、臺灣的動物園,展出的動物數目雖更多,但珍貴程度與爬蟲館相近,顯著相異的是他們的展覽方式經精密鋪排,考慮眾多動物陳列於眾,要達甚麼效果,於是哪個位置展示動物、哪個位置豎立展版、交代甚麼訊息(動物知識抑或傳遞保育概念)都見心思。爬蟲館不是沒有這些項目,只是一股堆放在一個空間內,似乎未經統整,觀者如入寶山,看見逐件逐件零散的珍品、標本、展版和突兀聳立的電視屏幕,轉頭又乘車到深水埗吃蛇羹。
俗謂「捉到鹿唔識脫角」,比喻手握美好事物,卻不懂擷取菁華,實屬浪費。我力量微薄,仍不惜氣力再次表揚 T. Park 之優秀,但願有志者洞悉泰山,吸引更多人傳承該等優良特質。T. Park 旁邊就是曾咀龕場(官方稱「靈灰安置所」),但願美好事物切莫誤遭「完善」,長埋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