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計劃,理想笑話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早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名為《談「論理想」》,述說與他人論自己理想之難。不料踐踏理想這回事,俯拾皆是,直是逼人的地步,現在又談相類話題。香港獨立媒體上週末訪問一名「共創明 Teen」計劃的友師,該名友師反映計劃安排失當,徒具形式,他本欲幫助貧苦少年,計劃卻令他大失所望。(獨媒報道︰https://t.ly/mgDFE

 

去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共創明 Teen」計劃(下稱「共計劃」),旨在扶助弱勢的中一至四學生,擺脫跨代貧窮,宣稱尤以劏房戶為服務對象。扶助的手法是每名參加學員獲配對一名成年義務友師,以拓闊學員視野,建立「正向人生觀」,訂立人生目標,力爭上游。

 

一讀完上述介紹,當今香港人可不易被愚弄,自會嗅得一陣異味,可判斷共計劃離不開舉拳頭、喊口號的活動,法庭仍進行青少年政治犯的審訊,另一邊廂侃侃而談老掉牙的「正向」、生涯規劃,果然講者不尷尬,尷尬的就是聽者。上文提及的受訪者 Ken,參加首期共計劃,擔任友師。Ken 任職教學助理,週末不定期帶隊參與活動,共計劃令他有時要情商同事分擔工作。他參與制服團隊逾二十年,獲高層邀請參加共計劃,還未多瞭解就答應。Ken 自言喜歡接觸青少年,心想計劃協助年輕人,實屬美事。

 

李特首在五十年前是少年,當時他最了得的應是為了建立家庭,毅然投身警隊,或許今日已脫離當時的實感;又或現在施政「以結果為目標」,惟交 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尚,過程如何並不重要。一項活動嘩啦嘩啦上千人參與,拉下多少團體和商戶湊來,拍幾張比心心手勢的大合照,號稱豪擲多少公共開支,任務達成。據上報道,Ken 反映共計劃由簡介會至與學員相聚,漏洞甚多,可謂主辦方根本沒有考慮如何執行,以達致師友共融,從而令友師的人生經驗足以輔助學員拓展眼界,造就積極態度云云。與 Ken 配對的學員情況更形奇異,學員是一名十六歲的超齡中二學生,但求滿足共計劃的要求,取得所承諾的一萬元,因此所有活動只有敷衍現身,毫不積極參與。獨媒轉述 Ken 的意見作概括的總結︰

 

「他(Ken)認為為期一年太短,『好目標為本』,指前期填表、參加簡介會,到第一次見學童,活動已只剩下9個月,部分活動之間又相隔許久,實際感覺急趕,有『跑數』壓力。對於有聲音質疑友師與學童關係疏離,Ken 覺得不公道,指機構從沒提供學童的背景資料,加上過程急趕,難建立關係。他指友師都有自己工作,計劃安排『亂嚟』,淪為『口號式 show』,不應全怪罪友師。」

 

所謂理想,不是空中樓閣,仍要切合實況施行,譬如一名意欲把最美味的甜品帶給大眾的餅師,也要找工場、用真金白銀買材料、花心力和時間來調製美點,可不能幻想一個不用交租、毋須交易、頃刻變化各式甜品的世界,讓他一展所長。即使 Ken 滿懷幫助青少年的意念,仍得服從於共計劃的安排之下,方今計劃千瘡百孔,Ken 的熱心無從發揮,只有旁觀學員完成計劃,目送他上路,Ken 也言他們最終「用大人方式搞掂計劃」(以成人的方式完成計劃)。

 

若說 Ken 對計劃期望過高,他本來就「不該」以為能做甚麼大事,也有人會跑出來說「這麼龐大的計劃,你還想怎樣?」「兩個陌生人配對起來,做不了甚麼,是常識吧。」至少共計劃的官方網頁載列友師的資格有四項︰「能夠並願意與青少年溝通」、「有責任心、有承擔,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樂觀的性格」、「具豐富人生經驗,願意以開放和坦誠的態度與學員分享」、「願意積極參與學員第一年的密集基礎計劃」,Ken 期待以行動來實現這四項特質,可謂盡責的表現,不應因為計劃安排疏漏而反倒指責 Ken 異想天開。共計劃預設的格局,就會令 Ken 一類有備而來的友師有志難伸。對於友師的角色,Ken 甚至認為︰「唔覺得我幫咗呢個人,因為佢好有目標係為咗嗰一萬蚊,咁其實搵任何人做呢個『友師』都OK。」(我不認為自己幫了這個人,因為他有清晰的目標,就是那一萬元,其實任何人都可做這「友師」。)本來理想之可貴,在於難以實現,惟獨具慧眼和視野,配以相當的才幹,方能成事。這不是任意找人替代,就可實踐同一個理想,理想是個人的,實現理想的人也是無可取代。即使不同人具備相同理想,該等相同是言說描述上相同,落實於個人踐行上,仍是各自實現自己的理想。共計劃中的所謂「師」,原來人人可為,無足輕重,這才是叫躊躇滿志的人最終落魄失意的核心原因,也就是說,整個計劃告訴 Ken 他毫不重要。

 

有好些人拒絕平庸,又或明知即使只能充當茫茫人海之一員,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克盡己職,加添意義。然而有人光說不練,提出口號,漠視他人的理想和認真的態度,甚至形成體制和權力架構,消磨一個一個迴狂瀾於既倒的理想。近日有尊貴議員竟然指責香港服務人員不笑,質疑為何市民在歌舞昇平下沒有盡展歡顏。流浪貓狗目睹同類遇上意外,也學懂過馬路,香港絕大部分人智力正常,見盡理想遭輾壓的故事,要在體制外尋覓理想,也怪不得任何人了。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