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青春並不溫柔》在抗爭中,找到自己真正要的「自由」

以1994年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發起罷課的草山學運爭取「創作自由」為背景。《青春並不溫柔》勾勒出學生對抗教育體制、爭取愛情自由的青春故事。

期待的心,迎來失落

故事開頭,是剛剛拿到駕照的母親,駕車送大一新鮮人季微到台北,搬進租屋處,準備迎接大學生活。

比起現今大學錄取率幾乎百分之百,甚至出現缺額的情況,1994年,大學錄取率僅約4成,成為「大學生」在當時的意義可謂不凡。

然而,本該是嶄新而令人期待的大學生活,卻在系主任的獨斷獨行下,走味了!

劇本鋪陳的細膩,從一開始就帶出季微的個性。乘坐母親開的車,遇到路上三寶駕駛,季微立刻出聲直指對方是怎麼開車的?系主任指責季微時,季微也立刻據理力爭。

天助自助者,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出聲,又如何能夠期待別人為我們發聲?

延伸閱讀:【影評】《榮耀之路》愛與和解的一段路。
 

志同道合?是否攜手到最後?

在季微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因為系主任的壓迫感到不滿時,一個酷酷的女孩魏青和她相遇了。帶著她來到另一個場域,時值魏青的男友,學生領袖阿光號召大家罷課,以為被退學的學長爭取權益。一群「志同道合」的學子,開啟了一場爭取「創作自由」的學運。

然而,在過程中,隨著人多嘴雜、各自有各志,逐漸起了紛爭,開始內鬨。

「先幫助自己,再.....。」我想起今年5月,隨著疫後解封,我也短暫快閃東京。在飛機上,播放的緊急逃生指引,都告訴我們要「先幫自己」穿戴好氧氣罩,「再去......。」,靜靜聽著指導的我,忽然想到: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施比受更有福」,但,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忘記先照顧好自己,又或者我們高估自己的能耐。在這場抗爭中,有人漸漸退出,因為他們必須要顧自己的學業,他們要那張「畢業證書」,還繼續在努力的人們,或許有種被背叛之感,但,如同飛機上的指引,我們終究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

隨著劇情高潮迭起,逐漸被撕裂的團體,也讓我們的思緒跟著拆解再重整。

莫忘初衷,初衷是什麼?

隨著人物一次次的爭吵,也讓我們再一次去釐清為何開始?為何堅持?

緣起是為了爭取「創作自由」。然而,分歧漸起,作為會長的阿光,究竟是以「會長」的身分助學長一臂之力,爭取恢復學籍,還是只是一場鞏固和強調自己的光環的作秀?季微因為自己也遭受了系主任的不公對待,她決定加入。但她真的是為學長爭取權益而堅持下去?又或者是在過程中,逐漸被魏青吸引的她,是在支持魏青。魏青,作為外系的法律系學生,因為男友的關係,得知並且加入其中,而她之所以拚命抗爭到底,是身為法律生的正義感又或者如阿光所言,她其實只是在反抗自己的父親。

三位演員,我都是第一次看他們的演出。也因此,沒有既往角色的刻畫印象。

演員們的演技都很自然,讓角色十分有代入感。

  • 季微,有一雙大大的眼睛。她像是在觀察這個世界到底為何跟她所想像的如此不同?
  • 魏青,偏短的頭髮,時而冷漠的神情,像是看透世界的清澈,卻又在眼角中泛著淚水,如同她試圖遮掩的手臂,有過她對這個世界的抗衡。
  • 阿光,身為男人,身為學生領袖,他認為自己應該也該被賦予責任及尊重,在想保護魏青又希望魏青支持自己的矛盾中尋找自己的定位。

站在這裡,回看歷史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原來曾經真真實實發生過,而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擁有,是因為走在前頭的人爭取過。

看著季微、魏青的女女之戀,我憶起曾經看過的社會事件檔案:1994年北一女中學生自殺事件 以及六月、潘慧如於《逆女》中的故事。真實以及前戲劇皆是悲劇的遺憾,而在此電影中,魏青曾有過無疾而終的苦澀,甚至對季微喊出,讓她去談正常一點的戀愛。

電影以「創作自由」開始,其實一切是「意志自由」。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讓筆下的創作,忠於自己;「戀愛的自由」,不拘泥於社會束縛,也需要自己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已然「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臺灣,某種程度上,已經擁有很大的自由,端看我們如何珍惜而非「利用」。

如同電影裡季微替魏青打抱不平,不能夠既利用魏青的影響力,卻又反過來分化彼此。

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到「努力發聲」的來時路「迷惘」的學習過程「因為愛」而勇敢,還有「現實的殘酷」,如同系主任對季微說必須有權力再來談自由,我想起夯韓劇《壞媽媽》中的母親也是培育孩子成為擁有權力的執法者。延伸閱讀:《壞媽媽》:因為愛而使壞,背後是無盡的我愛你

這是一部讓我們如臨其境,又跳脫當局者迷,站在另一個角度細看全貌的寫實電影,值得品味和思考。



 

本文由作者【榛果H 】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90後女性,收藏娃、喜歡探索美食、活動,熱衷追劇、文學、桌遊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