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接的藝術讓你欣賞電影時多了一個角度

筆者為了希望令自己在網絡上的影片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不期然地購入了這本《剪接的法則》,結果,剪接的技術沒有學到,但卻令筆者再去看電影時多了另一種視角,更有甚者,剪接的法則,反而令同樣作為日常寫作的我,在撰文時多了一個技巧。

 

站在導演背後的另一個導演

《剪接的法則》由知名剪接大師華特莫屈 (Walter Murch)所著。說來知名,其實相信大部份讀者又或是電影觀眾,都甚少留意剪接是誰。作者本人最知名的作品,應該是《教父》系列,而他本人更曾獲得多個剪接獎項,其中當然也包括了舉世知名的奧斯卡了。

 

說到一部電影,導演當然是導演,在現場指揮著整個團隊工作,去思考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然而,剪接師也是另一個導演,事關剪接師收到導演拍下來的畫面後,如何將片場當中的眾多攝影機下拍下的片段,剪輯成一個畫面,去說好一個故事。

 

作者說,在他的工作裏,就像要代入導演的視角,到底為甚麼他會拍下這些情節,整個故事他又想說些甚麼?要知道電視最大的限制,莫過於只有一片銀幕,一個很大的平面,和觀眾很有距離的大畫面,在這片銀幕上播放著甚麼,就是由剪接師所製作出來。

 

而就在一片大銀幕當中,如何令觀眾可以代入,浸沉在電影之內,享受導演的故事呢?作者總結就是一句話:令剪接變得像眨眼一樣自然。

 

不是剪接,也無關電影,卻能學到這些事

 

《剪接的法則》書裏其實真的沒有教授甚麼技巧,不過也有可能因為本人並非剪接專業出身,所以可能一些技巧提到了,我卻完全不知道。又,當中也有介紹過一些剪接器材,是真的把菲林片剪下來,接上去的器材,而不是今天的軟件或應用程式,筆者也有提及過不同器材的應用心得。

 

然而實際上這些很專業的技巧層面,在書中的編幅並不多,更多的是作者本人對於剪接這份工作的心態,以及他觀察不同電影工作的感覺。

 

例如面對由傳統攝影到數碼化的轉變,身為剪接師的作者,和菲林片的關係可能是各個工作當中最密切的。在書背的推介中,有導演直指作者是真的會跟膠捲同枕的人。本以為作者會對數碼化此事甚為抗拒,然而他卻說,就算沒有了菲林,但一直存在的,是圖像,是畫面,是電影,更重要的,是故事。

 

他這句話不禁讓筆者本人思考了一件事,到底有多少人在沉浸工作當中,忘記了工作的本身是為了甚麼?

 

迎來轉變的意義

 

筆者見過不少人,不論在任何崗位上,當迎來一些新轉變時,總是或多或少有些難受,更甚至時難以接受。

 

這是相當正常的一件事,一個人在一個位置上做得久了,不少事情都是駕輕就熟,但若然忽然要有所改變,即是工作內容不變,但工具變了,就好像變成由頭學過,經驗的意義驟然失去,老江湖的地位備受挑戰,但這是真的嗎?

 

有一些工作的本質是不會變的,有一些細節上的原則也是不會變的。作者的剪接工作,並不會因為由傳統攝影換成數碼化就變得一無是處,因為正如作者所言,剪接師的身份,不是單純把畫面剪成一部影片,而是在把這叠畫面構成一個故事。

 

去了解自己工作崗位的本質,其實在任何崗位上都顯得相當重要。比如一名銷售員,重要的是銷售,而不是單純地背頌產品資料。銷售技巧的本身,是如何令客戶成交,而不是和客戶聊天,或單純成為客戶的回答工具人。特別在今天開始準備踏入AI年代,一些機械式的技巧,很快便會被機械取代。機械化工作的人又怎會做得比機械人好呢?

 

又正如筆者在不少分享關於寫作和說故事的文章當中提及,AI的出現是否真的令文案專員步入滅亡呢?似乎不是,AI可以產生很好的文章,前提還是要一個人類為AI輸入指令,這些指令會令AI產生有如電影片場中的大量畫面,如何令這些畫面變成有用又吸引的文字,身為人類,身為對文字有感覺的人類,價值莫過於此。

 

筆者提及《剪接的法則》,其實都是教導讀者如何了解自己的工作細節,並且代入你的服務對象的角度去思考,在原則上就是所有工作都應該要有的思考模式。筆者會緊記著自己的限制(例如沒有拍攝的畫面他沒有可能加入在影片當中),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他的最大功力,也是他成為了大師的原因。

 

你又對自己的工作有多熟識呢?要記著,不是熟識自己的工作流程,像機械人一樣重覆做好便代表完美。要能夠把原則勾畫出來,甚至用來複製你的成功,在不同的地方,你也會是成功的人。

 

本文由作者【Owen Chung】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2000年開始學習跆拳道,並由2004年開始擔任教練至今,曾任跆拳道館秘書長兼總教練,為培訓教練人材編寫及整理多種教材,指導學生人數數以千計。並於2020年創辦以研究和發展傳統跆拳道為目標的「宏道會館」,以傳統跆拳道技術為本,學習綜合格鬥技巧。   跆拳道成就了現在的我。專項於跆拳道......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