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囤積癖》:囤物的習性不是只有怦然心動能夠解決,還得回顧人類對於物質主義難分難捨的歷史

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電子書 by 珍妮佛.霍華德(Jennifer Howard)

《囤積癖》實體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hvvxacd

《囤積癖》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zkrv3tz

看著自己雜亂的書桌,有時不禁擔心自己是否有囤物癖,但當我跟身邊更受物質主義影響的人相比,又覺得自己的擔心多慮了...但如何才算是病理性的囤物呢?閱讀這本《囤積癖》也許讀者能看出「極端值」在哪裡...

作者珍妮佛‧霍華德是深受囤物的母親所苦的女兒

jakob-owens-Np_nvRuhpUo-unsplash
本書是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原因在於她的母親正是長期囤物的主角,而透過幫母親整理房內滿坑滿谷的回憶時,她寫下整理時的內心轉折,並且強制自己正視親人的問題,而讓我訝異地,與其說明如何解決囤物的問題,《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一書更著重在人類囤物的歷史上,從「維多利亞時代」的奢侈生活、到美國文化強調的消費主義,透過不斷整理的進程,到最後打掃乾淨以後...那個永恆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人類整體歷史的「囤物癖」將會帶往何處,又該如何解決。

 

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有沒有辦法處理「囤物者的內心」

kelly-sikkema-ofczR12zfxM-unsplash
作者在整理母親的物品時,除了提起人類的物質慾望歷史之外,也不斷地審視當代的「整理藝術」,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疫情期間在Netflix上改編至日本整理達人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簡言之:

當你拿起東西,若該物品沒有給你「怦然心動」的感覺,則它應該進的是垃圾桶,而不是囤積起來。

然而,這種看似正面的整理方式,卻讓作者倍感壓力,因為囤物原來不僅僅是「物理性」的問題,更有可能是長年累積的心理因素。本書提及:

“以我對我媽的認識,那種禁錮她的極端囤物癖,可謂一場醞釀多年的危機。有一個初步理論是這樣的:童年的匱乏和混亂,養成了一個人一生都用東西來撫慰自己的強迫行為。”

其實,撇除作者的母親,當我在面對身邊很高程度具有囤物傾向的人時,確實能看出他們似乎有個未解的「情結」,這些根深蒂固的問題可能來自家人、可能來自社會壓力,這使得「有形的物品」變成一種像是保護殼的東西,囤積越多、越有安全感,進而漸漸省去正視心中問題的壓力,讓物品越囤越多...

darwin-vegher-W_ZYCEUapF0-unsplash

也因此上述提到的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整理方法,之所以在《囤積癖》的範疇裡無效,乃是因為多數人若還未到「重度囤積」的狀態時,就可以相對灑脫地去面對眼前的東西「是不是有必要」,筆者認為這就好像是老鼠可以捨棄堆滿垃圾的環境,但烏龜不可能放下自己的殼一樣,對於囤物者,物品就像是龜殼,不可能輕易地脫去。不過,站在「一般人的角度」,近藤麻理惠的整理方法仍有被詬病的地方,原因在於也許對每個人來說,「囤積」跟「收藏」仍有一條淺淺的界線,生活中有很多東西,不是短期內沒用到就代表沒用,藏書便是一種、一些稀有的藝術品收藏等等也是。

《囤積癖》一書一直穿梭在「正常人」與「囤積癖」之間,用兩種角度(作者自己與母親的角度)來建議讀者如何從自己的囤積中解放,又如何理解囤積癖心中永恆未解的問題。

 

消費者的心理現象,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有囤積的潛力

freestocks-_3Q3tsJ01nc-unsplash
若再次站在「一般人的視角」來看待囤積這件事,本書提到消費主義的一件很重要的心理因素:稟賦效益。

“購買要比丟棄要容易得多。消費社會利用一種稱為「稟賦效應」的現象,也就是,讓你以為擁有某樣東西,就會為你這個人注入更多的價值,彷彿這些物件是它們擁有者的延伸。”

在電影《鬥陣俱樂部》中曾經引用一句話:「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你所擁有的東西最終擁有你」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就好比追求名牌或奢侈品一樣,當我們不斷被潮流、以及廣告媒體等媒介洗腦擁有什麼樣的東西才是「好」的時候,我們便開始追求一個看似不遠卻又觸碰不及的東西,而這種不斷追尋物質的生活,最終演變出各種不同的「消費型態」:

從郵購型錄到亞馬遜的黃金服務。

回想以前唸書的時候,還真的有不知道哪個單位發的「郵購單」,上面總是充滿酷炫的文具、有趣的玩具,然後同學之間就會開心地填寫自己想要的商品代號,儘管小時候我曾經多次嚮往可以收到這些新奇的玩意兒,但不知道是沒有勇氣還是沒有朋友,最終郵購單都沒寄出,我也從來沒有跟哪個同學一起郵購到喜歡的玩具。即便如此,這種「選物的樂趣」確實讓我念念不忘,更別提網購時代以後,人在國外唸書的我一用了亞馬遜的網站後就停不下來...不只貨品今天買隔天就到貨,尺寸不合的、不喜歡的,還可以寄回並獲得完整的退費,方便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創造消費性的垃圾、運送的紙箱、包裝等不斷地產生...

人們似乎永遠不可能從無盡的選項中解放出來,因為這些東西太便利了!它們甚至是創造世界經濟的重要推手,畢竟沒有消費、哪來工作需求?物質主義創造出的職缺龐大,而廣大勞工工作後的線上網購小確幸又再次將熱錢投入更多的消費之中,這讓我不禁想到《人類大歷史》一書中提到「資本主義」雖然是相對合理的選項,但它也讓人類的資源浪費不斷擴大,加速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的速度。

也許當今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囤積癖的潛力,本書到了中後段除了引出清除作者母親的雜物時看見許多新型態的工作從中而生(受委託清理房子或雜物的公司興起),甚至提到了除了「有形之物」以外的「無形囤積問題」。

 

結語:自覺是改變的第一步,囤積不限有形物

igor-miske-bsMFZ1957Zg-unsplash
你的手機裡有多少張相片?是否有分門別類?還是單純隨意的讓空間不斷地塞滿,並在下一代手機推出後換更大的儲存空間?

囤積的問題不僅止於有形之物,只是有形的物品更容易造成實質上的不便,但無形物的囤積也在《囤積癖》一書的書末被提到。這也正是筆者真正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每一代手機推出後,我們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內存容量、不斷地創造新的文件、拍攝新的照片,卻也只是不斷地將這些影像、檔案存放進看不到的虛擬空間,回想自己今年購買或訂閱的軟體、雲端方案,我發現月付的費用竟然也直逼千元!我的雲端空間相加有3TB的容量,而每個電子裝置又各自有500GB到1TB不等的儲存空間,訂閱過多的內容是否也是種囤積?而塞滿這些空間是否更是?

onur-bahcivancilar-wh9I0jokix8-unsplash

在書本閱畢之際,我慢慢察覺「囤積」所代表的問題之龐大,它涉及的不僅是個人、甚至是社會環境、全球趨勢等更深更廣的問題。就好比書中亦提到Covid-19疫情也增加了不少一次性、可拋式物品的製造與生產,即便我已經自認購買「對生活有幫助的東西」卻還是有可能爬出一個坑後,掉進另一個囤積心理所創造的洞裡。而囤積的問題也攸關著消費主義,甚至可以說「物質主義」的過分推崇,筆者甚至認為,過量的飲食、精緻化的餐飲習慣,所有東西都成了囤積的推波助瀾,因為更忙碌的生活、更辛苦的工作,不就是為了換來更奢華的一頓大餐?或者是更精緻的物質享受呢?

最後,我想我們能做的也就是不斷地自我審視,就像閱讀《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一樣,從囤積的問題去察覺自己潛在的問題,也許在我們不願意妥協的享受之中,還是能發現一些跟物質有關的東西是能夠「回收再利用的」,我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用光、穿破、湊合著過、或者沒有也行。」

希望下次再購買某個「非當務之急」的物品前,能在心中想起它。

kris-atomic-ZgMMjAR9b20-unsplash

 

※ 延 伸 閱 讀 ※

書評-《能量悖論》:不是吃得不夠,是你的能量工廠正在面臨罷工...

 

書評-《創造與漫想》:從網路賣場到外太空,亞馬遜如何改變世界

 

書評-《餐桌上的偽科學》:專家破解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但你是否聽得進去?

 

書評-《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回顧已發生的過去,思考即將到來的明天

 

書評-《行銷5.0》: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疫情如何加速影響行銷人的世界?

 

書評-行銷4.0:行銷人必學的全通路思維

本文由作者【艾瑞克ERiC】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