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瘋狂忙碌拯救法》:帶你一步一步了解找到忙碌的根源再談如何解決忙碌的問題

0Fpx4BACnz-Wnl1dFArbrA

《瘋狂忙碌拯救法》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ezun6wj

《瘋狂忙碌拯救法》實體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ovkfye5

雖然我覺得我(應該已經)不再瞎忙了,但當本書一開始的自評表打開時,卻還是覺得中了幾槍。《瘋狂忙碌拯救法》這類型的書,對我來說永遠都是一個「警示燈」的效果,在職場或生活之間難以找回平衡、就要被「打回原形」之前,翻翻本書,讓讀者可以迅速找回方向,找回工作的重點、生活的重心…

其實書中的理念不難理解,作者曾娜.艾芙瑞特本身便是一個從「忙碌中走過來」的人(我相信肯定要經歷過才能寫出讓人信服的書,對吧),身為自雇者以及幫助許多企業、經理人擺脫忙碌的顧問,這本書幾乎是她的心法,但就像仿間任何「非研究目的而寫成」的書一樣,她在書中提到的內容,有些讓我受益良多,有些卻感覺只是提到點皮毛,僅有提醒效果,實際上如何達成還是端看每個人的個別狀態(又或者,找她本人來幫你諮詢解憂)。

因此,本書的介紹我會放在對我來說具備有「核心價值」的概念,也就是作者自創的檢視原則:PIMP流程。

所謂的PIMP,其實就是幾個字的縮寫,分別為:Priority 優先要務、Insert 嵌入目標、Mean 鐵石心腸、Prompt 設定提示。首先,先找出首要目標,讓自己不要被急迫卻不重要的事情給綁架。再來,透過把目標寫在行事曆上,並且「堅守優先要務」,換言之,千萬不要被每天的例行公事給影響而忘記做自己訂立下來「真正重要」的事情。再來,鐵下心做以後,開始要回絕外在的干擾。嵌入目標是對內將行事曆牢牢地記下來,而這個步驟,則是對外劃出界線,讓自己有完成任務的「時間與空間」。最後,設定提示,提示的內容是「提醒自己要再次拿出PIMP流程出來檢查」,也就是養成時間到停下手邊的工作,從新確認是否有做到PIMP的流程…

透過這個檢核表,作者希望可以幫助讀者們擺脫無限忙碌的回圈。當然,下個問題來了,有那麼簡單嗎?

 

忙碌的文化、起因甚至是歷史

robert-bye-BY34glOW7wA-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com)


本書許多篇幅都在介紹職場上的忙碌狀態為什麼會產生,很有趣地,作者出版在新冠疫情之後,因此還特別列出了許多遠距工作造成的「潛在工時過長」等問題。也許要擺脫忙碌確實沒那麼簡單,透過作者的PIMP流程也絕對不可能一觸可及(若是一看就學會,她也不用開課了),因此,書中在核心價值外的「額外介紹」,也讓我們能夠了解自己「可能造成忙碌的原因」,我一直相信,當了解原因才有可能改變結果,知道忙碌是有脈絡可循,才能有機會從源頭切斷。

其中幾個有意思的介紹包含:文化性忙碌(Cultural Busyness),意指結構性的問題,在某些工作環境裡有無可避免的「習慣」,舉例來說吧!假設每週開一次的會議本來是用來更新彼此進度,但變成無意義的討論而沒有實質產出之後,這樣的會議就成了浪費大家時間的元兇。《瘋狂忙碌拯救法》點出了這個問題,並發揮了提醒的功效:

開會的重點應該是決定事情,而不是分享資訊。

其實,反觀目前所經歷過的幾間公司,也確實發現無意義的會議最後變成一到兩個小時(甚至更久)的「新聞分享」,內容舉凡:競爭者做了什麼、市場最近怎樣、最近大家的熱門話題是什麼…

回想起來,這些訊息並非「不重要」,但它應該是會議的「附屬產物」而非「主題」,這個時候,作者的PIMP流程就成了救命稻草,我們應該抓起來重新檢視是否偏離的最大重點,開始追逐田鼠而非羚羊…

第二個貫穿本書的主題就是「追逐羚羊」。儘管這個概念並不新鮮(因為我相信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拖延或過度忙碌的人,也許也翻了不少相關主題的書),簡單來說,就是「放在重點項目」,就好想草原中的獅子,不會消耗力量去追逐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田鼠」,但說比做還要來得容易,PIMP中的Priority(優先項目),寫出來以後,除了提醒自己時時注意目標,書中也針對「心理層面」做了解釋,相關的內容在「拖延心理學」一書也肯定會看到:首先,人們傾向做簡單的事,因為這樣比較會有完成後的成就感,這是所謂的「柴嘉尼效應」。再者,在一些「具有完美主義的人」心中,因為太想要「做到100分」卻因為忙碌或沒有足夠的時間,因此選而簡單的課題來做,將真正重要的事情無限延宕…

事實就是:拖延其實是一種力求完美的後遺症。

而當時間壓在死線時,我們疲於奔命趕出來的東西就「有藉口可以爛」,因為時間近了嘛!以上原因都是我們放棄羚羊而轉而追逐田鼠的原因。作者在針對這樣的心態時,也一樣用了PIMP的流程來解釋:就算你想追逐田鼠,也應該用PIMP來檢視自己做了什麼。

 

知道為何忙碌以後,還有些章節值得一再回味

andrew-neel-cckf4TsHAuw-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com)

 

對我來說,《瘋狂忙碌拯救法》儘管在書寫的面向上,還不夠深入:例如針對拖延、選擇忙碌的心理學,又或者針對「如何專注」沒有更明確清楚的練習方式(如子彈筆記術),但這也確實是本書「應該要沒有的」,因為它不是一本介紹如何筆記、如何提升專注的「工具書」,而是一本提點我們可能遭遇到的狀況、進而自我審視的「導覽手冊」。

書中甚至介紹了一些我認為「相對較難改變但確實存在」的事實,舉例來說,在書的中後章節裡,作者提到「情緒勒索、自戀情節」的主管或「有毒的工作環境」,就算她仍然給出了一些建議,但隱約中也告訴讀者,面對這樣的情形時,最後要將身心健康擺第一,真的不行也不該苦撐,建議趕緊逃離。關於這件事,我也心有戚戚焉,在書裡的描述中也發現過往的工作中曾經遇過不理性的高階經理人,確實這樣的可怕態度會強迫你面對心中的「冒牌者症候群」,也就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坐在這裡、不夠資格提案等,然後限如無限巡迴、沒有結果的會議當中…

另一個受益良多的章節,是針對「主管」這件事。

當一個主管,要怎麼幫助部署擺脫無意義的忙碌?書中前半段提到的情境包含:我們常常準備好要做事了,卻在走廊上被同事攔下來幫忙,這種事情要怎麼處理?(簡單歸納書中的建議:寫下完整的時間並告知對方,讓自己在某個時間內不要被打擾),不過身為主管,這樣的狀況一定會更頻繁的發生,在「不得不停下來與團隊討論」跟「自己要完成要務的時間」中取捨,要怎麼面面俱到?然後要如何培養整個團隊的「成長型心態」,讓大家的目標都是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中同時感覺自己變得更好?雖然我感覺整本書的章節裡多多少少都有「中高階主管」可以用到的技巧,但本書特別拉出一個章節介紹,實則也讓未來回頭翻找時變得更佳容易。

 

結論

arlington-research-kN_kViDchA0-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com)

 

如果你說本書的重點是什麼,我會說PIMP流程。如果你再問能否更簡化一點?我會說「做」就對了。其實這也正是本書的結論之一,訂定目標之後不知從何開始,那就趕快一點一滴的開始做。但在概念上,我建議還是閱讀完整本書以後,才能在實際執行之時不會讓自己擺脫了一個陷阱卻跌進另一個。其實這年頭很多教導如何「專注」、如何打造「心流」的書,但當我們一心一意想要學習這些技巧增加產值時,往往會忘記「努力的目標」遠比「努力時的狀態」重要。就像書中引用的一句話:

在一件事上花很多時間也不能添加其重要性。

我們過往認為要持續專注的「美德」,也應該要用在正確的事物上。為什麼建議要讀完整本書?是因為在一些章節裡,我認為作者的舉例甚至單獨來看都會有些自相矛盾,某個章節她用自動化工業這件事來提到「將事情分拆成許多小塊來執行」,就好像生產線的工人一樣,在執行一些事情要讓它簡單化/容易開頭時,就該這麼做…但自動化的SOP其實正是扼殺人們在工作中思考的元兇,而這樣的描述不免也會讓人跟「追逐田鼠」產生連結…

但其實本段的描述僅是在說明「確立目標以後」,要怎麼執行這個目標。而在執行完成後,作者認為可以階段性的給自己一些獎勵,例如她認為不該出現的手機,這時就可以稍微滑一下社群平台,讓自己放鬆一些(不過有押上但書:事情沒真的完成前別這麼做),但有拖延症的讀者應該都可以想像,當我們「真的那麼做時」,有可能在這件完成的事情之後,我們就不會想做別的事了…就好像查理蒙格說的「被剝奪超級反應症候群」,這裡被我借來描述:

為了達成某件事而剝奪了做另一件事的自由,那當我們可以做這件事時,我們又會做過頭了…

「拯救忙碌」是一場永恆的戰爭,簡言之,它其實就是你的專注力在兩項或多項任務中拉扯的過程,我覺得幾乎沒有一個對所有人都通用的解藥,我想這也是作者曾娜.艾芙瑞特這種顧問存在的原因。至於我們,則是透過不斷地閱讀,找尋不同的工具、秉持著神農嚐百草的精神,找到屬於自己的《瘋狂忙碌拯救法》。

*筆者這陣子覺得自己對於忙碌的反應已比幾年前還要處理的更好,除了工作以外,越來越多的下班時間可以運動、閱讀、寫作,當然,環境隨時在變,希望我的心態跟處理的方式也能在不斷地轉變中進化成更佳的狀態。

 

其他幫助職場/個人時間分配等思考書目推薦

ⓞ延伸閱讀:書評-時間的陷阱:每個人各自的「醒覺」機會

ⓞ延伸閱讀:書評-《原子習慣》:如何從微量的動作造成巨大的改變

ⓞ延伸閱讀:書評-《大腦當家》:你的大腦需要的入門使用手冊

ⓞ延伸閱讀:書評-《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回顧已發生的過去,思考即將到來的明天

ⓞ延伸閱讀:書評-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本文由作者【艾瑞克ERiC】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