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編織》解讀(下):看破、放下、自在

(《最後的編織》解讀(上):忘我的偏執)

《最後的編織》也藉長髮與圍巾,道出偏執追求夢想的人,往往因欲壑難填而陷入後果堪虞的困局。

影片中,高地上只偶爾吹來一陣清風,表示那裡天氣溫和,主人翁單靠身上的毛衣裙已可禦寒,就算再怕冷,只要加上一條剛好能包裹頸項的圍巾便足夠。她卻編織出一條連長頸鹿都就夠用的圍巾,但仍不滿足,十多綑毛線既盡,就把長髮摻雜其中,不能自拔地織下去,直到差點被圍巾拖下斷崖,才發現身體已與圍巾難分難解,既不能「放手」,剪刀也在伸手不及的地方,最後只好咬斷髮絲,才撿回一命。

這令人想起大盜張子強。1996年,他綁架了富商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成功勒索高達10.38億港元巨款,金額之高曾錄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翌年,再綁架富商郭炳湘,獲得6億港元贖金。

李嘉誠當時對張子強說,既然得到下輩子都夠花的錢,不如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可是他不理勸告,貪得無厭,再次策劃罪案時失手被補,最終被判死刑。

伏法後,作家立言親自採訪其妻,之後出版了《逆水女人——世紀賊王張子強之妻羅艷芳自述》一書。當中記載了張子強給妻子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話十分發人深省:「當一個人真正感到了生命要結束時,才會發現安靜地坐在一張凳上,是多麼的幸福。如果有一個妻子,有兩個孩子,那個世界除了是天堂,還能是甚麼呢?」

主人翁有著與張子強異曲同工的心態,也巧合地擁有一張椅子,不同的是她僥倖逃過一劫;張子強有所覺悟卻為時已晚,難逃一死。

不錯,人沒有夢想,等同行屍走肉,「跟一條鹹魚有甚麼分別呢?」不啻虛度光陰,可是人生除了夢想,也有其他重要的東西,特別是家庭和生命,失去了,獲得一切也是枉然。所以,要不時停一停,想一想,懂得在各方面取得平衡,收放自如,萬一真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就要放下偏執。這正是智者常說的「看破、放下、自在」。

最後,分析一下主人翁拋棄織針和安坐椅子上的動作,是否道出了她終於肯「放下」呢?

有兩個可能:一,她真的看破並放下,用剪刀修剪頭髮後,以自在的心境離開高地,以最佳姿態面對人群,以自身經驗告誡別人;二,她還是看不破、放不下、自在不了,繼續留在高地,先以剪刀修飾指甲,打算再用一雙巧手,創造新的瘋狂夢想,偏執下去。

深深盼望導演給予她的,是第一個結局。如果大家有另一種解讀,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由作者【艾石克】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從事多年文字創作工作多年,包括撰稿、記者、編輯、編劇、小說創作等,希望以文字表達心情並與大眾分享,盼望讀者能投入不一樣的文字世界。另外,亦曾長時間參與行政工作,從中學習到待人接物的技巧,包括真誠、誠信等,藉以與人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