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甚麼才是家人?

《小偷家族》獲第71屆康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最佳電影),繼黑澤明的《影武者》(1980)、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1983)和《鰻魚》(1997)後,第四部獲得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雖然在一片歡呼聲中得獎,但有日本評論批評導演為「賣國賊」,抹黑日本形象。《小偷家族》的故事是聚焦在社會低下層,導演是枝裕和關心社會日本現況,他的紀錄片和電影亦取材自生活實況。《小偷家族》的靈感來源是來自子女隱瞞父母死亡,企圖騙取養老金的新聞。

電影中第一個主題就是「偷」。這樣的犯罪行為反映了日本的社會問題,故事中一家人主要以犯罪為生,過著偷偷摸摸的生活。治(Lily Franky 飾)、祥太(城檜吏飾)和樹里(佐佐木美雪飾)等人都是小偷。治的妻子—信代(安藤櫻飾)也會偷取顧客遺留在衣服的東西。同一時間,老婆婆初枝(樹木希林飾)為了騙取老人金,隱瞞與他人同住。「偷」、 「隱瞞」、「騙」等元素正正配合低下層「不被看見」的特質,而故事的發展就在這種偷偷摸摸的基礎中出現。

電影中第二個主題就是「身份」。作為社會上的低下層,電影開首先交代治和祥太在超級巿場偷取食物和日用品。然而,為什麼他們有工作都要當小偷呢?治和信代雖然本來都有工作,但是「在職貧窮」的低薪問題,令他們生活捉襟見肘。當他們相繼失業後,更反映社會的勞工保障嚴重不足,引致貧者越貧的困局。 故事好像是圍繞著一個家庭來發展,三代同堂。雖然他們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但是大家並沒有血緣關係,彷彿大家都是在逃避生活中的問題,同是天涯倫落人。老年人初枝因為被前夫拋棄,沒有兒子又缺乏謀生能力,只能騙養老金過活,這個角色反映日本獨居長者的問題。信代被前夫虐待,祥太小時候被父母遺棄,兒童樹里被媽媽虐待,在失蹤後她的媽媽也不報警。在這無血緣的家庭中,不論甚麼年紀都在社會底層掙扎,一起圍爐取暖而一起生活,充滿歡聲和淚影。

電影中第三個主題,亦是最深刻的主題,就是「家庭」。貧窮家庭的教育水平與支援一直都是社會其中一個嚴重的問題。貧窮這個身份會持續,由上一代的貧窮問題影響下一代,出現跨代貧窮和缺乏教育等問題。治的教育程度不高,所以家庭教育不足,正如治所言,他能夠教小孩的,只有偷竊。因此,祥太和樹里只能繼承治的「才能」,偷竊為生。治更是教導小孩「貨物在出售前不屬於任何人」、「在家讀不成書才要上學」等扭曲的價值觀。到了故事尾段,警方為了套取口供,刻意離間祥太他們之間的關係,揭開了治和信代的瘡疤和罪行。而當警方認定信代拐帶兒童,認為把樹里送回本來的家就沒有問題,沒有徹查樹里受虐一事。當她送返施虐的生母身邊時,只是返回地獄。即使是素未謀面的信代,也不會像生母般虐待樹里。大眾用「想當然」的邏輯,柴田家「假扮家人」一定不懷好意,信代不是樹里和祥太的母親當然不會愛護他們。社會大眾對於這案件草草了事,連串社會問題,電影雖然沒有提出具體解決辦法,但是在不同的議題上都帶出了問題,在貧窮、家庭的層面上作出了反思。不過,電影中至少帶出了一個重點,就是真正的家人不會拋棄你。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文字工作者 熱愛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電影 歡迎各類型文字合作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