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書叢 謝嫣薇 《消失中的味道》

我一直有個疑問,香港菜到底係咩呢?有人話係茶記、有人話係撚手小炒、有人話係點心燒味……的而且確,如果有外地人嚟香港大家都會去食哩啲。但係,總覺得差咁啲嘢。點心,大家會覺得係廣東廣州嘢;茶記,又好似太過平民;小炒,好似比較雜亂,如同外國人眼中中國菜就係「chop suey」(即雜碎,因為中菜好多係切碎再炒)。香港嘅特色食物,好似離不開平靚正,但到底有冇香港獨有,能登大雅之堂,又唔會同其他中菜撈亂嘅港式美食呢?

 

今日介紹嘅書由美食專欄作家謝嫣薇所寫,2019年出版嘅《消失中的味道》,可能幫我搵到答案。書中記述廿九道菜,有貼地民間智慧,有巧手刁轉好西,有歷史文化基石,仲有大酒家老闆訪問與手畫圖示意,唔食得都睇得。

 

因貧窮而變通 但卻不落俗套

 

廣告有云「金錢雞唔係雞。」但佢冇繼續講到底係咩。初初金錢雞係由燒味店用冰肉(肥豬肉)、叉燒瘦肉、豬膶等等下欄位串起燒製而成。舊時唔係家家戶戶都食得起叉燒,燒味店就用啲賣唔晒嘅頭頭尾尾二次創作,創作得當然要改個靚名,窮人最缺嘅咩就改咩名,既然佢哋窮到雞都冇得食,而串起嚟又似一串錢(見人見志啦),顧名為「金錢雞」。時移世易經濟發達,都有大廚將佢改良到可以放上大場面,例如以煮熟都粉嫩嘅雞肝取代過熟會榎口嘅豬膶,梅頭取代瘦叉等等,步驟之繁複淨係醃肥豬肉都要提前一星期去做。可見名廚用心用知識不斷改良食物。

 

作為廚房佬 識啲科學好正常

 

第二個唔講太多步驟,炒肚尖,其實就係豬肚。中國聖人孔子有講過「食不厭精」,香港人炒個豬肚都要分部分,小啲bio底都唔得(話雖如此,做廚房日日都做緊生物解剖啦。)最令我驚訝係,豬肚會用一種意想不到嘅食材去醃,就係活水蟹汁,顧名思義,係將生嘅水蟹搗碎成汁。睇到文字都質疑味道。蟹汁不單有鮮味,仲有蛋白酶同酵素,提鮮去膻之外更改善肉質。味道比化學梳打粉泡打粉來得自然鮮味。其實唔只醃料,火候,都係科學嘅一大堆實驗,喺慢煮出現前,各國都有非直火加熱保持食材肉質肉汁嘅方式。不禁令我諗,實驗室就不準飲食啫,廚師日日做嘅實驗,係一定要放得入口,背後苦功真係令人嘆為觀止。

 

愈睇落去,其實就愈有一口氣塞在喉舌,不吐不快。香港早年資源不足,創意補救。到經濟發達,百家爭鳴,食刁鑽食富貴食手功。直到如今,漠講品嘗,好多菜色耳所未聞,只能從書中所知。香港嘅情況,就好似曾經坐擁各大香料食材嘅大英帝國,但因為工業革命和二戰,人民用餐講永快速填肚。到二戰後全球化,民間興起國際美食,令帝國飲食文化盡失,如今提及英國飲食,只有戰時蛋白質美食「炸魚薯條」同黑暗食品代表「仰望星空派」。

 

科技發展往往令人方便,我哋而家窮到盡最多咪餐餐公仔麵。時代變遷好似令我哋對食唔需要太多品味同創意。加上全球化底下就算有錢都去鋸扒食壽司,市場自然會將舊式味道消失。 引發我思考,十多年後,連食過書中美食嘅人都漸漸老去,提起嘅香港味道會係咩呢?


 

本文由作者【leonlauyin1822】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攝影/攝錄/剪接/動態設計/設計/教學/文字創作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