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本不存在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Time)刊登一篇名為 Saving Seconds is Better than Hours 的文章,作者是企業家、暢銷書作家 Nick Sonnenberg。文章標題已道出主旨,教人思考如何妥善「運用時間」。人類應用的科技越進步,卻越覺得時間不夠,人看待時間這議題時,或許應首先學懂如何看待自己。
Saving Seconds is Better than Hours 的核心論點是當我們知道節省一秒帶來何等效益時,才明白長遠累積的時間有多重要。作者分享若某件事每日都做十次,他每次做此事時節省十秒,一年過後,他就節省十小時。若他找出十個相類情況,就能省下一百小時。沿此路進,他遇上每件事都力求壓縮所用時間,於是教導企業使用電郵系統中的快速鍵,文中還舉出以下例子︰淋浴時刷牙、使用電水煲燒水、設定自動轉賬來交費、遛狗或乘車時講電話、傳送影片以取代工作會議等。
這些花招,香港人從不陌生,無數人已在工作上、生活細節上施行,不幸的是千辛萬苦節省下來的時間被老闆和自己浪費掉。Nick Sonnenberg 只是眾多「時間管理大師」之一員,他們論及的節省時間意識、效用,以至方法,我們都想過、做過,甚至到最後為此失望過。原因未必是我們缺乏貫徹執行的意志,或百足多爪應付萬事的技巧,也不能全然推諉至他人佔用我們的時間。在意圖節省時間之前,最該問的問題是︰「運用時間本身是否虛妄?」
時間是甚麼?這是物理學家、哲學家討論不休的話題。撇開精深學術,以平民所及的層次而論,我們即使未能精確指明時間具備甚麼性質,也知道時間本來不能為人所用,所謂對時間的「使用」、「管理」、「節省」只是日常語言,便於溝通而成的講法。時間不是人所能操控的工具,只是人進行某項活動時,時間同時過渡。眾人都吃飯,有人吃完一頓,一小時過去;有人吃完,只過了十五分鐘。本質上,無一人使用時間來吃飯。
於是有人提出與其講究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不如實行作業管理(task management),其中一人是 YouTuber Justin Sung。他主張管理的對象應是手頭上的工作,預計自己要用多少時間、在哪個時機處理事務最有利,也不避老套地引用傳統學說︰以「重要性」和「緊急程度」這兩大要素,來判斷事情的緩急輕重,繼而排定工作。此說判定管理時間不會帶來最佳工作效率,是從實務角度而言,而且最終指向仍是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達致最大效益。
面對時間和工作,最該管理的是自己。二十年來,甚麼都流行講管理,自身的管理其實就是修養和建立習慣,基礎是釐清事物的性質,辨明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我們意圖控制時間,但絕少首先自問以下問題︰
- 我計劃做的事有多大意義?值得我花多少時間做?
- 我會否排定過多工作?我排定工作的意圖是我真誠認為它們有益於我和世界,還是弄得自己忙碌,藉以肯定自己?向別人交代?逃避其他已存的問題?
- 我的習慣能幫助還是阻礙我完成工作?按目前條件,我能做更多事,還是應該削減?
一般而言,若在合理範圍內掌握事實,真誠地答完上述問題,無論採時間管理、作業管理、空間管理、陰陽間管理,都無關宏旨,對於該放甚麼事進工作排程內、編排哪個時段做、自己要多努力達成各個目標,已有清晰的方向,沿該方向發展,具體操作方法應該水到渠成。我並不主張任何事都大而化之,暢論心性,萬法歸一,然後所有人生問題都獲得圓滿解答,世間再無任何纏繞人的問題,若有,只是某人道行未夠……然而亦無謂把鐘擺搖向另一極端,研習諸多奇技,彷彿配備尖端科技,足以搜刮名為「時間」的資源,光陰剎那,入吾彀中,顧盼自雄。
外間的事物無限,人只得有限之軀,老想著支配時間,是以有涯隨無涯。君不見科技越趨進步,無數事物一瞬辦妥,人卻仍然埋怨時間不夠?以往學生蹲圖書館一整天,只求找到一個名字、一句說話;現在上網搜尋,一秒內尋得答案。去年設計師、插畫師為滿足委託人的要求而叫苦連天,案牘勞形,只完成畫作的一個角落;方今他們也叫苦連天,生怕專業被 AI 取代。全人類每日每年節省了多少時間?然後有誰大膽自言生活過得比以前幸福?無數人依舊見縫插針,把日程排滿,一朝發現不妙,就另撥一段時間靜觀(meditation),靜觀完的一刻又迅即拿起手機了。不外乎每日把機器推至作業極限,在即將過熱時浸入冰水冷卻,只要機器不報廢,務求用盡再行冷卻的循環並不止息。
Nick Sonnenberg 提出如欲革新,首要認清一秒的價值。我則認為人對時間還是要敬而遠之,切莫妄圖操控,該當認定靜下來、無所作為也是必要事務,也就是全人的休息。土地、金錢、權力、時間,其實都沒必要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