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而不廢又何往?

圖片來源︰rev-log.com

三月五日,歐盟通過協議,推動歐盟成員國立法減少塑膠垃圾,務求在二零三零年前,塑膠包裝減少5%,四零年前減少15%,抑制日益嚴重的膠污染。歐盟的協議再要等待歐洲議會議決,才由成員國各自訂立適用於當地的法律。各國近年接連推出政策,以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問題,單是塑膠處理一項,足以叫地球上一萬公里外的小城市汗顏。

 

綜合路透社和 earth.org 的數據,二零二一年,歐洲國家製造逾八百萬噸包裝廢物,佔都市固體廢物三分之一,塑膠佔近兩成,位列第二大類包裝廢物。折算起來,每名歐洲人一年平均丟棄190公斤包裝廢物,亦即平均每日就把半公斤包裝材料丟到地球另一個角落。分析指隨著網購和外賣盛行,包裝廢物量攀升,二一年比起一零年,該等廢物量就增加24%,如不採任何行動,二零三零年還會再升19%,情況堪憂。

 

雖然紙類才是包裝廢物的首位(40%),歐盟卻屢次禁膠,理由可想而知,就是塑膠不妥善處理,禍患極大,例如塑膠難以分解,可存留土地中、海洋裡幾百年;動物容易吃掉、纏上塑膠,嚴重者可致死亡,部分海產吸入微膠粒,最終由人類食用;塑膠本是經石油提煉的材料,胡亂棄置等同浪費有限的資源。針對包裝塑膠類垃圾,只佔廢物處理、資源再用的一部分,但仍不可低佔,歐盟也不是犬儒,笑說「解決部分也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乾脆撒手不幹;更不是小粉紅,大剌剌指稱「禁膠還不是有這樣那樣問題?」然後大數民主體制不是。

 

減少塑膠廢物,可不是只有口號,政策如何指向這目標尤其重要,歐盟成員國已推行的政策包括生產者責任制、禁用即棄塑膠產品、徵收膠袋稅、回收獎賞制度、推動替代物料的研究和應用等。執行力度有鬆緊,成效有高低,暫時成效較佳的包括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較差的包括波蘭、匈牙利、塞浦路斯,如此結果也不難預料。

 

上述政策香港人也耳熟能詳,我們也像兒時唸寵物小精靈的名字一般,隨口數得幾個名目。歐盟的想法不止於此,認為減少塑膠垃圾應更進一步。來自馬爾他的歐盟環境事務委員 Cyrus Engerer 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表示,目前歐盟協議所倡導的措施只是前進一小步,他冀望減少消耗塑膠的途徑,還有杜絕小型膠包裝,例如調味品、個人護理產品不再使用細樽裝,而用大樽,而該等容器不務求回收再造(Recycle),而是重用(Reuse)。Engerer 述說自己年幼時也是手捧一個個大瓶,到市場盛載調味料和食品,方今面對廢膠成塔,改革適時。

 

這一輪歐洲減膠的舉動可引來幾點思考。一、四個 R 的老調實乃正本清源的方法,近年香港很少提倡,好像能夠回收,已經積了陰德。要紓解廢物圍城,說不定要更進取,採返璞歸真的手段。

 

二、倡導改變生活習慣和推行政策需時,過程甚至令人覺得冗長。歐洲講回收減廢,已經多年,近年該等聲音在民間抑或政府都有增無減,二零一八年歐盟已經建議禁止使用即棄膠製品,現在簽訂的協議似乎只是往昔的加強版,還要等待歐洲議會審議。若不理解歐洲各國的政治協定,「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令尋常百姓混淆,看見他們議事翻來覆去,只感頭昏腦脹。然而要全民邁向棄用有害物品,適應需時,不能今日號令禁膠,明朝全民就欣然捧著容器到市場盛載所買貨物,為政者然後顧盼自雄,號稱「行政效率高」、「提升治理水平」。要市民適應新政策,也要有清晰的願景,交代何年何月達到甚麼目標,令人明瞭努力有意義,而不是政策從頭至尾,日日夜夜只談徵費,所謂向市民解說,就是恫嚇膠袋如何穿孔又罰錢,被人檢舉沒有使用指定膠袋又十惡不赦。

 

三、歐洲議會以至歐洲各國政府,乃至某些聯邦制國家的州,仍會商議具體政策,背後受民意監督。最終落實至每家每戶,政策會否變了樣,暫無人知曉,但這種體制不是務求統治者一聲令下,萬民折服,而是深知所謂統治者,實乃公僕,不過是社會上大部分人授權託管政治事務,同時時刻被社會監察,避免手握公權力的人犯上不可逆轉、以人民為代價的錯誤。往後十年,或許我們會聽見歐洲某地推行嚴厲的垃圾回收、禁膠政策,但一問背後來歷,就知別人可不會編一套鬼話,由猿猴演繹,再要人認同這是人話。

 

減少用膠,用得其所,已非一地一國的問題,不論是否自認世界公民,環境問題終究是全球共同承擔。即使當地政府沒有作為,甚至胡作非為,也宜思考自己生活如何過。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