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醒處記起誰

圖片來源︰https://t.ly/d8wo5

嘉蓮和謙信互不相識,各自在生活中有一段關於「記得」的故事。

 

嘉蓮是退休醫護人員,中年單身,已儲夠錢,生活還算優哉悠哉,家中排行最小,上有八個兄姊,自幼在大家庭中成長。過去二十年,父母和部分兄姊分別辭世和移民,嘉蓮愈發珍惜與各人相處的機會,以往無論如何計劃假期,如要前往外地探望兄姊,也只有約一週時間,甚覺不足。現在打算一年內來往全球多個城市,逗留較長時間。可是她並無忘卻在港的大哥。或許因為年紀相距頗遠,大哥又對她呵護備至,嘉蓮自幼已對大哥有長兄為父的感覺。留港期間,嘉蓮也未至於完全沒有事務處理,間中閃過聯絡大哥、大嫂的念頭,相約飲茶又好,家訪又好,只欠一步行動,不消一兩日,竟被大哥捷足先登,恰巧傳來訊息,相約會面了。後來在一次聚會,嘉蓮約好大哥大嫂,侄兒(大哥的兒子)也到來,嘉蓮與侄兒談起與大哥相約的事,敘述她的心境︰「在幾次想找你爸爸,想來想去,他就來約我了。其實不太好意思,好像別人不找自己,我就不找別人。」

 

某年,謙信求職艱難,輾轉漂泊,任職中學代課教師。某校的原任老師大病一場,休假一學期,謙信代任,教授高中生,並擔任班主任。謙信沒有太積極做份外事,大概只是有書就教,功課照改,學生遇事就跟進,深知在此校只是過客,臨時擔當職務,一切平穩就是最好,於是不主動與同事、學生建立感情。然而謙信還是敬業,認為經他手所出,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所以教書,揀最精彩處教;功課批改仔細;與學生對話,意圖發掘他們成長的困難。代課期轉眼完結,大半班學生竟在寒假約謙信打邊爐,說是要答謝他。少年人活動當然聯誼居多,也是跟著朋友到場為主,但仍有幾人異常熱心,認為一次火鍋聚會不及報答恩情,又不知往後可做甚麼,忐忑不安。謙信道謝再說︰「毋須為我做太多了,有人記得自己已經是上好的事。」

 

嘉蓮一如她那輩的人,會以「別人不找我,我不找別人」為不善,視之為冷待別人的方法。主動與他人聯絡,表示我記得對方的存在,願意作出實際行動,以維繫雙方的關係。在手提電話還未普及的年代,長輩經常教導晚輩避免犯上嘉蓮口中的錯誤,近二十年來,也許我也到達訓誨別人的年紀,日漸少聽見,可是不論年紀,也屢屢聽見有人說拿著電話,掃來刷去,聯絡名單中有一大批人聯絡與否,也無關痛癢,好像想關心又關心不了的,結果一段段關係不了了之。誠然很多社交關係(甚至血緣關係)可有可無,更有「成功人士」指教對於「無助成功」的人,應息交絕遊,這一部分的爭議姑且不論。我們又發現很多關係正正因為互不聯絡、沒有人主動聯絡而斷絕了;若干年後,該等人舉目一顧,赫然覺得身邊原來沒有多少朋友,尤其是恰作精神支援、心靈交流的人。當然不能保證逢人必來往,就可贏得四方好友,只是寒夜裡倍感孤清之時,何曾自問昔日容讓多少段關係悄然無聲地流走?

 

一句簡單問候、一次短聚、一席誠懇對話,都可令人領略對方記得自己。這般「記得」在生活平順時無足輕重,但只要略有經歷,就明白這並非必然。好些人非常在意別人是否記得自己的生日,以及是否有意預備慶祝活動,正正顯示那些人期待他人記得自己的存在,也是重視自己的表現。謙信經歷人浮於事的光景,認識自己在別人心中也許只是過客,喜獲學生心中一隅存留印象,已經知足。在他心中,浮沉於人力市場之際,滿懷善意的純潔靈魂燃起點點燭光,足以支撐他維持敬業的態度,以及對人的信任。

 

嘉蓮和謙信兩段看似不相干的故事,其實互相輝映,一個呈現稍加積極,維繫關係的作用;一個顯示「心中有人」為他人帶來行事為人的動力,即使面對不太平順的處境仍保持合理的期望。記得對方的存在,表示首先認可對方,繼而令對方得悉別人重視自己,進深一層或許要問︰「為何記得我,而不是另一些人?為何記得我的這些部分(大概是正面的),而不是其他?」這就是精神價值的聯繫,可以是因為大家往昔花時間、用誠意經營關係,可以是大家同心同德,鍛造美好時光,可以是大家擁有相同的價值信念,不因外在條件,而是內心扣連一起。

 

每個人心中,總有些人值得記住。他們或遠或近,或處於同一社交圈,或遠在外地,或在四海奔波,或暫時失去自由。牆內圍外,夜半寂寥,記一記那些人,也許我們心中都泛起同一抹月光。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