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界老友

本周中,行政長官李家超到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一眾高官穿戴「承傳中國傳統文化象徵意義」的綠色領帶和領巾,領帶和領巾的設計者是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HKDI)的師生。一看設計者是誰,又是熟口熟面,原來早前掀起話題的國際小姐香港代表所穿的服飾,也是由該學院的學生設計。近來香港設計界的當紅機構和政府好友,非 HKDI 莫屬。

 

貿發局的資料顯示香港設計行業前途一片光明,由2000年至2021年,設計公司數目增加164%,就業人數達18,810名。從業員組成多個專業團體,包括特許設計師協會、香港設計師協會、香港設計總會、香港室內設計協會、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香港工業設計師協會。香港每年又舉辦「設計營商周」(Business of Design Week,BODW),邀請各地設計翹楚交流,號稱業內盛事。隨著中國市場蓬勃發展,香港設計界是接通世界與大中華區的樞紐,在原創設計(ODM)、原創品牌(OBM)和原件製造(OEM)多方面都擔當重要角色,在提供卓越設計、創立品牌、市場推廣等服務都飲譽國際。

 

官樣文章不宜詳加覆述,就此作罷。倘若認識兩三個設計界的朋友,請他們述說業內狀況,都難以作出上述結論,他們無從否定研究機構搜羅大量數據後所作的宣稱,只是該等言說只能顯示現實的一小部分,一討論業界所從事「設計」的性質,以及業者工作實況,就發現公司數目、就業人數、活動概覽、地區發展大計,都彷彿與每個實際參與的人隔絕開來。

 

香港設計師的困境可謂從基本開始,「設計」的定義本來就非常含糊,有人說語源是拉丁文 designare,意義包括標記、尋索、描述、計劃,甚至犯罪(Alice Rawsthorn: Hello World: Where Design Meets Life),直到今日,仍有人指設計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藝和態度,這固然可取,但定義一拓闊,設計行為變得俯拾即是,專業就無從說起。有人奉二十世紀初包豪斯學院(Bauhaus)所提倡的設計觀為圭臬,包豪斯主張設計與藝術分家,尤其注重設計行為是否指向功能,深遠影響建築以及具實際目的之設計行為和成品。香港的設計學院經常聲稱「理論與實踐並重」,同時高舉廣義、理論式、意念宏闊以及狹義、實務、面向工商業的「設計」。討論何謂好設計時,好像依據理論式的定義,於是講求意念如何創新、造型如何獨特又不至標奇立異、給予他人何等嶄新體驗,這是設計師予人有如創造者、藝術家、與眾不同的一面;返回辦公桌上,面對一個個客戶的項目,卻依據工商業落地準則,須考慮成本、生產成果、市場等因素,「設計師」頓時變成「設計工人」,這是從業員經常親歷齷齪的一面。

 

應該極多人認為上述狀況是理想與現實的拉扯,平衡兩者,繼而實踐理想才是業界翹楚,若自問卓犖有為,該當克服箇中困難。從「理想的角度」看「理想」本身,這種想法正確,可是香港設計界遭遇的窘況似乎比其他行業更為嚴峻,遇上相類狀況時,教育界仍可在斗室之內傳授最精彩的學問,從智性和心靈造就學生;醫護界仍可細察病人不同層面的需要,以人本治療力克冰冷的醫療制度;社福界仍可憑藉人脈和對政策的深厚知識,暗中為弱勢人士爭取最適切服務。「設計」本身游移的定義令所謂優秀設計人言人殊,似乎人人可以充當評鑒設計的專家,又似乎人人不能。老闆和客戶的金錢力量成為設計師屈從指令的最後通牒,客戶巨額投資,公司接下生意,就對客戶千依百順,唯命是從;老闆一句終止撥款,任何曠古爍今的設計意念都被壓下,但求急就章,於是抄襲、草率了結計劃竟是常事,設計師有志難伸。所謂「鎖著腳鐐跳舞」,在香港很多行業是崇高理想,對設計界而言似乎是幻想。

 

設計業之難為,本地界別中的教父級人馬定當知曉,可是他們七分緬懷往昔,三分指點江山,對於扶掖後進,改善業界生態似乎沒有多大影響(姑且不敢說他們沒有意圖)。業界最普遍的狀況是以急功近利的方法爭取資源,若以例子類比,就是某球隊的班主意欲賺錢,於是培訓教練、支援團隊、年輕球員,制訂適合球隊的戰略,務求從根本上建造實力強橫的隊伍,取得球迷和投資者支持,就可名利雙收。另一球隊的班主也希望獲利,但他認為早早收割為宜,於是訂下一兩年的目標,命令可調動的人馬,總之在一兩年內奪標、招廣告、引注資,球隊的結構、聲譽如何,他漠不關心。設計業界在這種營運模式下,小則抄襲、食老本、交行貨;大則依附權貴,混熟利益圈,專門瞄準大水喉,等候他們供應。近二十年來,不難發現大而無當的建設、醜陋的平面設計、只如玩意的社區設置、自詡盛載文化底蘊的展覽,都與「設計專業」和掌握公共資源的機構有密切聯繫,但在實用、美感、社會建設、人文關懷上有何貢獻?行業內外都已心照不宣無數次。

 

荷蒙「說好香港故事」的大趨勢,公關、文宣、展覽、創建品牌,諸如此類打造來打造去的油水雜務,只會絡繹不絕。公眾大可拭目以待,且看下一回 HKDI 的大手筆如何。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