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出師表》與 DSE

圖片來源︰wikipedia

七月十九日,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年年如是,接獲考試結果的考生有喜有悲。政府官員面對鎂光燈大講考試結果何等不重要,人生還是有無窮出路,考試佔人生如何微小的部分。所言非虛,但在年輕人身處官民衝突現場,不由分說就監禁數年,在基本自由也不知何處尋的酷烈低氣壓下,與十幾歲的應屆考生述說個人能如何不受體制內規矩影響,完全空洞無力。大處不講,本文只從小處著眼,談談 DSE 中文科一篇範文《前出師表》(下文作《出師表》)。

 

《出師表》的作者是諸葛亮,由會考至 DSE 都被列為中文科範文,屬考核範圍內。教科書採用傳統文人的解讀方法,指文章如何反映諸葛亮忠君愛國,如何謙恭懇切勸諫蜀主劉禪。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安子順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按此標準,讀過《出師表》應考而屬冷血者應佔絕大多數。其實只要不套用古舊文人閱讀文章的角度,讀《出師表》非但不流淚,還難以讀出諸葛亮是後世所稱的忠臣,但見一名指點江山的老 seafood。

 

《出師表》的書寫對象是當時在位的劉禪,諸葛亮向君主上表,提出理據,懇求派遣出兵北伐。當時提拔諸葛亮的劉備已身故,諸葛亮就在白帝城託孤後匡扶後主劉禪,後世亦用此背景來解讀《出師表》。全文稱「先帝」十三次,「陛下」僅七次,稱謂出現的次數並非判斷的唯一標準,還看該等稱謂出現的上文下理。講「陛下」時特點不顯著,包含向劉禪提出請求、表達欲盡忠等。講「先帝」時的脈絡很明顯,多講劉備賢明、劉備行事的依據、劉備對諸葛亮有恩。文人喜歡把這種「先帝前先帝後」的口吻解讀成諸葛亮與漢室感情深厚,武諸葛受命託孤,有如仲父般向劉禪呈獻忠言。試換作讀者劉禪的角度思考,收到一封通篇講「你老竇」、「你老竇」的書信,如何觀之?諸葛亮對今上呈表陳情,劈頭即講先帝,往後述說先帝對他有何殊遇、先帝於此又會如何如何辦、老臣又如何追報先帝深恩,擺好先帝七星燈,好像對現任公司老闆說︰「想當年我跟你爸爸如何打拼,建立公司,現在他退休,把公司交付予公子——和我,你爸爸叫我這樣這樣幫助你……」中國歷代帝王日防夜防,先不防外患反賊,而是廟堂眾臣。即使諸葛亮沒有謀反之心,但他活現了一國之君如何被老臣的權勢壓下。設想讀者是劉禪,會否心悅誠服認為諸葛亮拜伏於自己面前?

 

排好陣勢,諸葛亮連珠炮發,以火燒藤甲兵之勢向劉後主進言。「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眾多事項不講,就是提點劉禪廣開言路,「發揚先帝遺德」,又「不宜」胡言亂語,有失人君風範。隨後諸葛亮向主上傾囊相授,講解治國理政的基本法則,又舉薦文武賢良,隨即引出「親賢臣,遠小人」的訓誡。用今日審閱批評政府言論的顯微鏡觀察,就知諸葛亮妄議中央,危害政權。堂堂劉禪,乃蜀漢正統苗裔,居殿宇之高,豈容來自田舍的老匹夫憑藉皇考餘蔭,對當今聖上治國指手劃腳?連任命將士也要指名道姓,甚具樹立黨羽之嫌。主上德行、為政手腕、選賢任能,均獲老先生指教一遍,只差陛下房事立嗣未曾干涉,最終指向的似乎是漢室興隆,但永遠有一個先帝在背後光照,彷彿狐假虎威,然後世代有文人仍沿用封建皇朝的視點稱他為忠臣,他效忠的對象是誰?

 

我無意貶低孔明,甚至認為主上、政權本來毋須效忠,忠於所信、忠於人民更值得尊敬。倘若諸葛亮為求事成,以巧言妙計誘使劉禪達成他的政治目的,我要嘉許他的執行能力和智謀。剝掉《出師表》忠君愛國的外袍,失望的只會是假託情懷、「臨表涕泣」的文人。思想開明的社會也接納各種對經典作品的解讀。然而長久以來,我們未獲鼓勵探究《出師表》可能的解讀,被灌輸它只有一種意義,孔明必定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劉禪必定昏庸無能,樂不思蜀;蜀漢必定國勢傾頹,懸崖累卵。由大體至細節,標準答案齊備,一如諸葛亮所嚮往的行陣和穆,秩序井然。就連官員在放榜後走在一排咪高瘋前,說考試如何不重要,也是一套標準答案,懶理它有多脫離現實和人情。

 

就在凡事都有人預備了標準答案,也期待人回答標準答案的國度,年輕人如何衡量公開考試的重要性,是他們的自由。與其要他們相信成年人提供的答案,容讓他們尋索自己的答案,活出自己的答案,甚至打滾完一輪仍是沒有答案,更值得期待。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