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沒有媽媽的超市 (Crying in H Mart; 2021):《亞洲媽媽,母親節快樂》

恰逢母親節,不知不覺地讀完了這本2021年被Goodreads讀者票選為年度最佳回憶錄的書籍《沒有媽媽的超市》(Crying in H Mart)。選擇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在網絡上得知它即將被改編為真人電影。為了彌補之前沒有先讀過原著的《Call Me By Your Name》、《Normal People》等我非常喜愛的電影和劇集,我決定這一次要優先閱讀這本書。雖然我不是「Japanese Breakfast」的樂迷,也不是Will Sharpe的粉絲,但我是一位亞洲人,一個有亞洲媽媽的人。

擁有混血兒的身分似乎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特別,作者論證了這一點,她在上學時裝扮成洋鬼子,模仿他們的說話方式,以掩飾自己的黃皮膚。即使她擁有二分之一的韓國血統,她除了「안녕하세요」 之外,幾乎不會說別的韓語,碰上媽媽與自己的阿姨在聊天,只能當個旁聽,遑論幫爸爸翻譯。作者從來未強調自己「雙重身分」所得到的好處,相反,當她渴望說出一口流利的韓語時,她後悔當年沒有好好地聽媽媽說,努力學習韓文。我們經常被身邊的混血兒吸引,總覺得「亞洲人」的血統不夠特殊、不夠尊貴,非得添加一點白、一點黑、一點啡,才感覺自己脫穎而出。即使得不到先天的血緣與基因,許多人還是會透過遷移的方法嘗試「融入」其他文化。歸根究底,是「亞洲人」的基因難以承受還是「華人」的身分難以共鳴?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作者的母親一如既往地展現出典型的亞洲媽媽形象,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即使女兒被樹枝刮傷,她的第一句話也不是「Are you okay?」,取而代之的是「為什麼你那麼不小心」。黃種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表裡不一的基因,面子與架子比一切來的重要,這或許也解釋了LGBTQ等在西方國家盛行的「自由風氣」一直無法在亞洲地區生根發芽的原因。然而,正是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或壓力?),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從未感到Casey Affleck式的孤單。在書中,這種照顧有如一罐罐的醃製泡菜,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一堆堆的舊衣、一本本的相簿、一疊疊的紙鈔。無論如何,亞洲媽媽總是毫不保留地投放愛意,一勞永逸地照顧直到我們經歷反叛、明白、後悔、接納。在韓國,愛美和追求美白是人們固有的特質,作者的母親很用心在作者小時候用一切的產品幫助她美白,然而,作者的白人父親卻無法透過基因讓孩子從出生時就成為一個「白人」。諷刺的是,愛並非取決於基因。

作者透過H Mart(一家大型美國連鎖亞洲超市)來紀念她母親的離去。這裡琳琅滿目的貨品不僅見證了母女的成長點滴,也見證了無數進入超市的人的故事。走進超市,或許是為了準備今晚的聚餐,也可能是為了紀念分手前最後一頓晚餐。生命的重量是無法估算的,我們無法預測它的到期日。或許在過期之前,更應盡情享受生命的節奏,去喜歡、去怨恨、去原諒、去接納......

借用書中作者母親的名言:“Save your tears for when your mother dies.”(等你媽媽死了再流淚吧。)在哀傷和哭泣到來之前,先讓我們先流下珍惜和感激的淚。

祝所有亞洲媽媽,母親節快樂。

本文由作者【Paul 】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