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港鐵應推出11.7%票價優惠,而非「算死草」的5%

港鐵作為香港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多年來票價「有加無減」,未能延續疫情下2021年3月期滿的20%票價優惠。香港正處於抗疫艱難時期,港鐵不但沒有與港人「共患難」,而且更「算死草」,企圖以「數字遊戲」急於「挽回」盈利。巨賈壟斷,斂財之心更甚企業良心。

削減15%票價優惠

自2021年4月起,港鐵實際削減15%票價優惠,企圖在疫情中獨善其身。經濟學上,市民對港鐵處於低彈性需求,即難以脫離港鐵操控票價的商業行為,議價能力薄弱,只能默默承受被剝削的無奈。自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港鐵推出「車費8折優惠」(20%票價優惠),與政府各分擔一半開支,即港鐵需分擔10%開支。雖然自2021年4月至6月26日,港鐵提供「5%車費扣減」,以及由2021年6月27日至12月,港鐵根據可加可減機制,下降1.7%票價,加上為期6個月的「3.3%車費扣減」,共提供5%票價優惠,但是相比早前的20%票價優惠,港鐵實際上削減15%票價優惠,變相在疫情中加價!政府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補貼上限每月只增加港幣$100,對於港鐵的「變相加價」,無疑是杯水車薪,而預計由2022年1月起,港鐵「票價優惠」結束後,市民或需恢復支付「正常車費」,對於疫情後緩慢的經濟復甦更是百上加斤。而且,港鐵本來負擔10%票價優惠開支,現在竟只需負擔5%,更讓人質疑港鐵的定位,以及政府作為大股東的發言權。港鐵削減15%票價優惠,不與時艱,理應遭到社會各界的口誅筆伐。

漠視企業社會責任

港鐵以「鐵路和物業綜合發展經營」作為業務發展模式,一本萬利,卻在票價優惠上斤斤計較。港鐵除客運業務外,更涵蓋車站商務、物業租賃及管理業務、物業發展和中國內地及國際業務等其他業務收入,卻吝嗇票價優惠。港鐵一直透過發展住宅及商業物業,擴大載客範圍,增加潛在收益。2014至2018年,港鐵來自物業發展利潤收益累積達港幣$171億,佔每年利潤的20至30%,顯示物業發展成為港鐵主要收入來源。究竟港鐵是鐵路公司,還是地產公司附加鐵路營運?港鐵的模糊定位,加上政府的「積極不干預」,造就港鐵斂財役民。2020年,港鐵客運業務收入為約港幣$120億,換言之,港鐵竟為了額外負擔5%票價優惠開支,即佔整體收益九牛一毛的約港幣$6億,而漠視企業社會責任。

應推出11.7%票價優惠至疫情結束

客觀而言,港鐵應推出11.7%票價優惠,直至疫情結束,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在法理上,港鐵已經根據可加可減機制,下降1.7%票價;但在道德上,港鐵亦應延續與政府對半分擔「車費8折優惠」的開支,即10%票價優惠,合共11.7%票價優惠,直至香港與中國大陸通關,標誌疫情正式結束為止,最低限度維持至2021年12月。但目前為止,港鐵只肯負擔5%票價優惠,為節省6.7%票價優惠,不思改變外界對港鐵「只加不減」的刻板印象,無企業良心可言,實在得不償失。

港鐵幾乎作為香港市民的必需品,理應在疫情時期與普羅大眾共渡時艱,推出合乎法理和道德層面的11.7%票價優惠,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而非「算死草」,一味追求客觀條件限制下的利益最大化。政府除作為港鐵的大股東,亦是市民寄予厚望的菁英管治團隊和公僕,要求港鐵將物業發展利潤補貼公共交通業務,絕對合情合理。長遠而言,政府更應捨棄以港鐵作為謀利的工具,重視市民利益而取捨股東利益,推動港鐵回歸作為大眾運輸工具的「初心」。

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21-05/10/48873.html

創作者
國際學校HKDSE項目總監、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教師;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學術顧問、專欄作家、青年文化大使;思考香港、聯合早報、南洋商報專欄名家;灼見名家、香港01、風傳媒投書作者;HKESE 自由作家;城市智庫研究員;大灣區青年發展促進會會員;前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助理......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