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學歷仍是重要?

圖片來源︰https://bit.ly/3NNiSlk

某大機構突然降低新員工的入職要求,令大眾嘩然,恰巧有電視台訪問應徵者(並不一定是未來僱員),該名應徵者的對答方式引來部分人取笑,又旁生一個談論焦點。在常識並不平常的年代,所幸的是懂得嘩然、懂得感到可笑也算表現具備常識。機構招聘,所要求的學歷並非胡亂訂立,背後有充分理由維持。

 

首先要釐清我們活在制度之中,人運用制度力求解決問題,但無可避免有漏洞。制度有大小之分,大的包括國際秩序、政治制度、全國的法律、地區的法律等,小的包括社區管理機制、營商的規限和習慣,甚至鄰里對社區秩序的共識。據國史大師錢穆所言,制度就是人應對當時的問題,而建立起一套辦事的機制。機構聘請員工就會落入社會的制度之中——在勞工市場中找有意者、以合乎法律和社會規範的方式聘請等。制度並不可能杜絕所有獨特個案引致的問題,只能合理地推斷可解決大部分將會遇上的問題,即是按目前狀況,某種招聘制度會較大可能、合理可行地延攬機構欲得之才,而不可能精準地判斷任何一個應徵者的能力。制度設置者會考慮訂立甚麼準則,會有較大機會聘用合適的人,定下學歷要求是常見的做法。有人說高學歷也有敗類、工作上的白痴,低學歷也有具備才幹的人,也有些人沒有證書以證學歷,但多年刻苦自學,學養可能比蒐集文憑卻不拿起書本認真讀的人來得好。這些都是事實的一部分,但以此推翻以學歷作為入職條件,則忽略招聘制度中講求實效這一重要部分。機構無法在短時間內審核應徵者的學問深淺,只能沿用「較大可能、合理可行」的選拔方法來聘請。

 

以學歷作為聘任標準之一,有兩大理據︰學歷反映文化水平;學歷反映人生概況。當然這重「反映」仍是一定程度,一如上述,不可能完全應付所有情況。

 

先講文化水平,隋唐以來,華夏文明以科舉考選官員,科舉的內容好一部分是寫詩,以西方人、現代人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匪夷所思。然而此等考選官吏制度之設立,旨在擢拔文化水平最高者。以隋唐時期來說,當時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寫得好詩,注意考選的標準是精通寫詩,不只是寫出每句字數相等、偶數句押韻、平仄合乎詩律的文字而已。隋唐的統治集團假定以詩賦取仕能選拔通曉文墨、思考精準、素有修養的人,再作下一階段的篩選;現代的僱主作相類的假定,不論所定最低學歷如何,都是認為屆滿該學歷者,普遍具有應付工作的能力,足以處理、學懂工作所需。

 

若學歷是反映文化水平的指標,為何有時機構會指明「本地中學畢業」、「文憑試成績若干水平」、「會考五科合格」?此時在英美接受中等和進階教育的人,只要沒有上述本地學歷,也或者被拒諸門外。英美教育可謂當今世上頂尖,連國家領導人也趨之若鶩,紛紛送子女負笈海外,反觀外地人來到香港應徵某些工作,竟被一個豆腐膶文憑試壓服。這是考慮工作涉及與同儕、客戶相處,要擁有相類文化背景,同時可預期他具備知識以外的特質。一人若取得會考五科合格,可推想他基本能處理份內事(學生時期能應付學業),年輕時期在香港常住,與同事顧客有共同背景、共同語言,較易處理受委託的事。這是由學歷推斷獲取學歷的過程,該過程也是一段人生歷程,再估計該歷程俾使應徵者何等特質。因此文化背景並不重要的職業,較少要求應徵者具備本地學歷,經常與本地人打交道的職位,再高的海外學歷也未必吃香。

 

在舊年代,有一位在會考取得九個 A 的醫生朋友說︰「通過香港高考入讀大學的人學問未必非常好,但忍耐力一定足夠。」這正是僱主,甚至處於勞工制度上位者考慮的事,懂得忍耐刨書考試,將來應該能夠抵受人力市場的煎熬,這就是香港公開考試制度長年鍛造的勞工特質。現在文首提及的大機構驟降入職要求,是否把人民從資本主義的壓榨中「解放」出來?但我奉勸本地的大機構要具備「看齊意識」,因為祖國的相類大機構,考選時要求入職者具備大專學歷,通過公務員試,身份的確立、執行職務的權力也受學歷和入職途徑影響。畢竟方今六合平安,由治入興,又沒有移民潮,要找些學歷頗能示人的,並不困難吧。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