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淺論

圖片來源︰https://bit.ly/44lreGD

幾年前,網絡普及之際,社會掀起一陣討論,探究人類未來的學習模式如何,尤其過往三年全球受武漢肺炎大流行影響,線上學習的風潮再上一個臺階。就在這股熱潮止住,或已成為人類的新習慣時,AI 的發展又受注目(其實一直在發展,只是大眾有否注意),人類有何特質異於 AI,繼而不易被取代,成為不少人的考慮焦點,於是連同學習——這建立人類特質的途徑——也一併考慮。關於大眾談論學習的兩個常見論點,值得思考。

 

快速學習是傳說

 

很多看似精研學習的導師教人如何快速學習,「三個月學成甚麼」、「甚麼速成術」、「不用學習哪個部分就能學成甚麼」,都是常見的綱目,似乎學得快是人所嚮往。毋須批評速食心態,熱衷學習者自然渴望學習更多,所以快速學習助他們在浩瀚學海中遨遊;不喜學習者又不能不學習,把要學的事快快學完,再享受其他時光。奈何我們終須面對現實,一般所言快速學習多半沒有聲言的成效。

 

高舉快速學習的人俯拾即是。Justin Sung 是一名 YouTuber,他自言能在三日內閱讀一千頁讀物,方法是首先瀏覽(skimming),找出當刻需用的部分,才加細讀,其他無用部分完全不看,如此就輕鬆完成一千頁文字。閱讀誠然有粗細之分,即使逐字琢磨,也未必理解真義,但是粗略掃過,就判定不用閱讀者,大概就是看過標題、首句或尾句,然後決定不讀。然後把「不讀大部分,只讀有用者」說成「快速讀完千頁萬言」,直是偷換論題。不先讀過有關部分,就判斷該部分無用,容易流於武斷。又有人指稱學習語言,毋須學語法,多透過與使用者對話、觀賞影視作品、閱讀新近的文本,就能多方累積語言材料,掌握語言特性。習文法、記生字,均為古老方法,該棄如敝屣。著實應用語言,就能迅速學曉。成龍也是循此途徑學習英語的,似乎也頗見流利,但如何判斷成龍的英語水平之高低,視乎標準如何。如果把標準劃至「能在英語流通的地域與當地人溝通」,肢體語言、表情,甚至一根中指也是溝通的媒介。多少語文的笑話,由不諳文法、不通曉語言的使用習慣,甚至文化差異所引起,又有人跑出來勸導大家多加避忌,增益見識。把學習成果的標準降低,然後揚言某些方法可在彈指間帶來收穫,是逃避所學事物的深度和該費的工夫。

 

有用、無用之辨

 

有人非常在意所學事物必須「有用」,通常有用的意思是帶來自身效益的,例如學駕駛,可以做司機謀生、自駕遊;學投資,夢想賺取「被動收入」;學古董鑑賞,投入上流社交圈。這重判斷相當可取,但不夠精準。技藝、知識帶來益處,其實就是以技藝知識來解決問題,性質上與原始人學習狩獵、採集、耕種、建屋、療傷等,完全一致。然而持這種有用無用論者,甚少判斷學習通渠、快捷煮成便飯、以科學方法自行治療痛症等為有用,可謂眼光偏狹。

 

再者,高舉有用,只著眼於技能知識的用處,甚至達到外在於人、與個體剝離的地步。例如植樹的技能由張三還是李四獲得,並不重要,張三希望後園有樹,可以自學,又可以聘請花王代理。若注視所學事物必須有用,技能知識與學習者本身可以無關。這學習觀念排拒學習被界定為無用的事物,於是沒有帶來實利的,不學;預計學完不懂的,不學。這長遠局限學習者的發展。學習刺激腦部的神經元,令它們的連繫加劇,令人未來接觸相類事物時,更容易掌握所學事物的特性。事物的連繫不只是一點連向另一點,呈線性結構,而是一件事物具備多項特性,有關特性四散向外連通其他事物,呈網狀結構,或輻射結構。所謂觸類旁通,就是這種聯繫。因此每次學習所刺激腦部的哪些部分,足以有利將來學習甚麼,本來難料,倒值得在意學習本身令自己成為更佳的學習者。學海無涯,值得學的事多得揀選了也不能窮究;人與世事的變化無限,習得之事能引領至何方境域也是未知。尤其當今 AI 取代人類各式工作的說法甚囂塵上,人憑簡單的條件式思維、太講究直線因果的學習方式,無助於建立人類的獨特性,遭 AI、懂得用 AI 的人類,或獨具魅力才能之士取代,可謂指日可待。

 

當今科技推動生活的程度加劇,持續學習成為維持正常生活的不二法門,老講學習如何有利、該當如何,似乎趕走一部分潛在學習者。很久以前,我聽過一名樂於學習的朋友說︰「現在太多人把學習視為條件交換,即是讀了書,可以考取好成績,忘記了幼時學踏單車、學游泳、學懂計算等事的趣味。我們該多發掘知曉新事物的雀躍,維持學習的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怎看待自己的生活,「學習」都是值得學習之事。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