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速寫(四):站在大丸前

小時候聽《下一站天后》唱:「站在大丸前,細心看看我的路……」都不太懂那裏是大丸,只知「百德新街的愛侶」在哪,對我來說,大丸一直都是一個謎。直到有次筆者坐小巴去銅鑼灣,發現有個中年阿叔大嗌出「大丸有落」,突然想起《下一站天后》的歌詞。

到底站在大丸前是甚麼呢?

如今說起銅鑼灣的日資百貨公司,都離不開SOGO和DONKI。不過翻查紀錄,原來大丸是日資百貨公司,更是第一家進駐香港的公司,並且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日資百貨在香港經歷了巨大的成功,大丸百貨公司不是純粹的日本資金,而是由日本大丸與香港商人張玉麟合資開辦。他們在1960年11月3日,於銅鑼灣記利佐治街與百德新街交界開業。

大丸充分地表現了日式百貨的服務精神,店員待客親切有禮。店員每天早上開店時,都會站在兩旁準備,並且行鞠躬禮歡迎顧客。店內更有穿和服的售貨員為顧客化妝。除了這些門面功夫,這家百貨店走中高檔路線,逾六成貨品是日本製造,質素非常有水準。對當時的香港人來說充滿新鮮感,大受歡迎,人山人海。與此同時,大丸在市場推廣上引進不少突破性策略,包括禮劵制度、免費送貨等。這些動作不但增加了不少收入,更改變了香港百貨公司的營運方式。

從建築物內部已經可以看到當中的氣派,正門成為相約朋友、戀人的最佳地點。「站在大丸前」是一代人的回憶,大家一起逛大丸。不論是時裝、珠寶、化妝品,還是日用品、家電、玩具等等,一切應有盡有。當年在百貨業界大丸可說是大龍頭,更帶動了多間日資百貨來港,可說是日資百貨公司的老大哥。1970、80年代在銅鑼灣,已有不同其他日資百貨進駐,形成一股日本熱潮。

然而,花無百日紅,再強大的公司都有衰落的一天。在199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的衰退和亞洲金融風暴等因素影響之下,大丸面臨嚴重虧損。最終在1998年12月31日正式結業,大丸忍痛與香港告別。

大丸百貨公司就算不再存在於香港,但是它對整個百貨公司文化影響深遠,時至今日,我們得閒會到日式百貨公司走一圈,行次DONKI當返了鄉下。在熙來攘往的百德新街上,雖然無法再站在大丸前,但是也感受到時代巨輪的痕跡。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文字工作者 熱愛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電影 歡迎各類型文字合作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