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檢查?

俗語說︰「一不離二,二不離三。」並非指事情必然發生三次,而是當事物的性質不變,自然有推動力令事件重現,猶如一個習慣說謊的人(習慣說謊背後埋藏甚麼特質,也可深究),只要習性不改,就會一次復一次說謊。上週香港「智能公廁」被傳媒報道處處故障,今週則發生重大事故,香港鐵路荃灣線有列車出軌,導致地鐵列車多道車門飛脫,加上有乘客接獲指示,離開車廂,在路軌上步行期間,仍有列車在線路上行駛,情況堪虞,幸無人受傷。連同地盤天秤倒塌、紅館演唱會大屏幕下墜、多條扶手電梯炒梯等,香港本年堪作事故之都。

 

不稱上述事故為意外,皆因字面上「意外」仍有「意料之外」的意義,雖然有辭書解釋「事故」為「意外」,但「事故」至少在字面上不表意料之外,只是災禍變故。事故背後的因素既存,條件長期不變,自然可預料事故遲早驟生,並不令人意外。好像有些夫婦,明明身強力壯,敦倫不設防,自稱又計算好安全期,又體外發射,最終喜結珠胎,稱這是「意外懷孕」。這說法等同建築工人走進地盤,明知工場隨處可有異物下墮,卻不戴安全帽,最後被重物擊中頭部,說這是意外。事故本來容易發生,要避免事故,就要有專人檢查各個環節,避免出錯。可惜當今的普遍現象是從個人至公眾、從獨資小生意至大企業,都忽視「檢查」這種專業工序。

 

詞采風流的文豪在疲累時、忙碌時,寫錯字也是平常事,遑論本來就不精於寫作或對文字觸覺遲鈍的人,他們撰寫一份概覽(catalogue),甚至一段社交媒體的短文,也可盛產錯別字、文法錯誤、文理不通、邏輯混亂,他們需要專人一字一句、逐個標點符號檢查所寫,那崗位叫「校對」。假使要「節省成本」,有好些錯誤根本只要在成篇後謹慎檢閱,自可避免,但單頭小商戶,甚至公司的公關就是不做,把親手創作的錯誤公之於世,令大眾懷疑商戶的專業態度。科技日新月異,無數事務已由機械、儀器代勞,國家的關口工作亦然,使用X光機、偵測儀已可掃描各種違禁品、不能入境的人,但仍設有海關人員最後把關,除了受制於目前科技的限制外,還是以人力充當覆檢,避免錯漏。簡單如送貨送餐,顧客填妥地址,商戶的電腦系統和職員確定,派送員登門造訪,再閱一次地址,其實也是檢查的工序。偶有派送員錯送地點,就是錯看地址,又要收回貨品,送往正確處,實則另加工序。不論層面和領域,只要涉及辦事,就有機會看漏、看錯、忘記、做不到、做不好,於是就要找來專人結起一張綿密細網,把本可預期的漏網之魚盡力捕捉。這專人可以是另聘,也可以是前一階段的業者本人,就如速遞再看一次地址,確定踏入目標大廈;社交媒體寫手自行校對文章,避免貽笑網絡。這些檢查工作仰賴冷靜的頭腦、注視細節的意識、抵受工作重複的耐性、執行能力,能否成為一門專業視乎檢查的性質,以及業者執行的精細程度,但至少檢查需要人力、優良特質、專業態度、時間,但就現象所見,這一項重要工作當今被輕視。

 

香港人素來自詡辦事效率高,所謂效率是投入一定資源,產生的效益之多少。維持效率高企,檢驗是不可或缺一環,否則事故頻生,錯誤屢見,四處不是維修就是重做,效率必然拖低。結構、政策之類宏觀問題姑且不談,也有一大批人極力壓抑我們談,從個人、群體而言,守護認真嚴謹的檢查,也是保障效率的必要條件。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