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怕認老?

皇后與魔鏡,John Batten, Europa Fairy Book (1916)

無線電視舉辦「中年好聲音」歌唱選秀比賽,大談「趕上追夢的尾班車」、「喜歡唱歌不是年青(輕)人的專利」,參賽資格其中之一是年齡達三十五歲,即是按大會的界定,三十五歲就踏入中年。二零一九年初,智商享譽政壇的時任勞福局長羅致光提出上調領取長者綜援的年齡,聲言「大家提到長者,腦海不是出現六十至六十四歲的人,是白髮蒼蒼七十、八十歲的人。」「當大家都一百二十歲時,六十歲啱啱係中年。」無線電視貴為政府喉舌,把三十五至五十九歲一大截年齡劃為中年,與政府口徑不合,實屬不當。對年齡、人生階段、輩份的劃分混亂,可不只是無線、政府,這種混淆尋常可見,也反映有關人等的心理狀態。

 

華人特別喜歡以親戚稱謂稱呼陌生人,「先生」、「女士」的稱謂可說是完全見外,或特別尊敬,其他稍為拉得上關係的人,總納入這張關係網內,因此鄰居、父母的朋友、同事等,全以叔伯兄弟、姨媽姑姐稱呼,如何得知應該對某人喚以哪個稱謂,一般人用兩項準則︰對方的年紀和人生階段,年紀方面,一般而言,成人以上已可以稱為叔叔、姨姨,只是近十年民間與羅致光相呼應,把哥哥、姐姐的界線推高,進至三、四十歲也妄稱之。人生階段方面,有人認為結婚、生小孩可作界線,即是有小孩稱少婦作「姐姐」,部分女士會糾正他︰「我仔都生咗,姨姨嚟喇。」即使外貌相對年輕,但處於成熟的人生階段,也會上升一級,脫離兄姊行列。華人甚少提及自己的年齡,有些甚至連朋友間也避免談論,相反歐洲人相識不久,就主動問及對方年齡。因此觀乎年紀,決定稱謂,多半靠估。知否對方所處的人生階段也是憑機緣。總括而言,判斷稱對方屬較成熟級別(叔叔、姨姨),抑或青年級別(哥哥、姐姐),但憑蛛絲馬跡︰面容、身形、有否戴戒指、有否拖住小孩等,有關跡象卻不完全清晰,足以成為從屬某稱謂的充分條件。

 

有些人明明三十幾歲,仍希望小童喚自己做哥哥姐姐,而非叔叔姨姨。按稱謂而言,「叔」即父親的弟弟,「姨」即母親的妹妹,一個五尺童子的父母,一般而言,年輕則二三十歲,稍年長則四十歲,三十來歲的長輩在前,稱為叔叔、姨姨絕對合宜,稱為兄姊才長幼不分,有歪倫常。更要命的是有些已婚、育有小孩的人仍介意小童稱己為叔叔、姨姨,活在世上逾三十載,連這般稱謂也不能接受,若非心態未曾準備踏入下一階段,就是心智還停留在堪當哥哥姐姐的青少年時代,智慧和修為仍是長不大。

 

上述人等屆叔叔、姨姨的年紀,偶爾被少不更事的小孩喚作哥哥、姐姐,會莫名高興,自認足以說服他人自己年輕了十年。為何被誤以為年輕值得高興?反之為何獲正確地認識年齡和人生階段則反感?就是怕老,憂慮歲月催人。再追問下去,為何老值得怕?為何老就是不好?君不見有些老人甚得尊敬?例如剛辭世的李怡先生,中年覺今是而昨非,棄暗投明,高壽時仍保持心靈開放,吸收新思想,嘗試以往後兩三代的目光看世界,形骸雖逝,內心至最後一刻仍維持更新成長的狀態。饒宗頤潛心學術,在世時地下出土的、石窟暗藏的,幾乎盡已涉獵,在鐵蹄下發掘失落的文明,對人類文化傳流貢獻殊深,獲尊稱為「饒公」,器量寬宏的人才不計較你喚他公、伯、叔、哥。C朗拿度以人類的軀體化身成鍛煉的機器,在三十五歲時被科學家測定體格年齡屬二十五歲,他以一個能參加「中年好聲音」的年紀,在世上頂級的綠茵場上爭逐殊榮,挑戰自我。一看「老」即衰殘、不變通、老土、諸多差劣,有如一看瘦即是美、肥即是醜那樣淺薄,而不知豐滿與肥腫、窈窕與嶙峋之別,因此觀人度己,都只以最表一層作判準。

 

好像C朗拿度令身體凍齡發展的極為稀少,至少可察覺年老潛在的缺點,並主動革除,食古不化、衰敗氣短等,可靠開放心靈來改變,牟宗三曾說︰「少年比才華,中年比學力,老年比境界。」所謂比並非與人競爭,而是講究,能否看破老不表示惡劣,就是境界使然。《舊約聖經.箴言》說︰「白髮是榮耀的冠冕,行在公義道上的,必能得著。」追尋正道的,大可無懼華髮;年老可能色衰,心智卻不一定殘缺。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