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禮物?
進入了30而立的階段,深深的感受到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金錢焦慮」、「職涯焦慮」、「結婚焦慮」。
一方面還在「後青春期」的探索裡;所以有一小部分的人,在這個階段選擇「離職」、「轉職」;希望可以開創在儒家思想對我們「三十而立」的期許底下,有新的篇章。
當然會有一群人在30而立的時間關口,跑進了結婚和生小孩的下一個闖關項目;然而社群媒體的鎂光燈效應底下,人們傾向會把經過濾鏡、美化的漂亮輝煌時刻攤在鏡頭底下,選擇掩蓋那些自己並不是很舒服的黑暗時刻;
因此這些還沒跑進世俗關卡的跑者;就會產生「焦慮和空虛」;
「焦慮和所有情緒相同,都是一種能量。能量會在你的內心與身體佔據空間。當你照料焦慮,而它開始消逝時,焦慮先前佔據的空間就會釋放。
留下來的,往往是一種空虛感。
我們的文化鼓勵人們保持忙碌,並把空下來的時間和空間都填滿(不過無可厚非,人類的大腦先天就是愛找樂子);因而當大多數人覺得空虛時,都急著找出問題出在哪裡,接著常會再用絮絮不休的想法,再把它填起來。
然而,與其把想法一股腦倒進那個空間,我鼓勵你只要在旁邊陪伴就好,為空虛挪出一個位置;不要去抗拒平靜的空間,*要抗拒的是認為「空虛就是有問題」的文化信念。」—擷錄至《焦慮是禮物》
當能好好沈住氣的釋放焦慮和空虛的心理空間,下個階段進入的可能就是痛苦或智慧。
當我們持續去修煉內在帶給我們的情緒功課,學會挖掘內在世界曖曖內含光的獨處時光;你會嚐到那一顆顆甜美多汁的果實。
如果要為這個果實取個名字,那我想就叫療癒吧,這個療癒感是一種踏踏實實活著的生活意義感,走在探索自己和親密關係的道路上,更有一股堅定的力量。
噢,對了!如果閱讀到這裡的你,對於你目前的「焦慮來源」無從探索起,可以先提供一個很有效的判別跟分類方法:「專注圈」&「關注圈」,專注圈即指:你有能力去控制的範圍,關注圈是指你沒辦法影響的那群人或環境;前者你有能量、能力去優化它,但後者外部環境,就是屬於沒辦法直接的提升和干預的。
舉例來說:年輕人現在想買房,外部的環境不友善、通貨膨漲、疫情持續延燒、整體薪資倒退等,就屬於「關注圈」,可以抱怨,但得不到能量;而「專注圈」就是:那我在這樣的局勢可以怎麼提升自己?我怎麼充實自己的腦袋?下班如何有價值的投入斜槓事業?光這樣一問,大腦解決問題的能量就和前者大相徑庭,搭配行動,就成了源源不斷流入的能量活水!大腦非常需要你有意識的引導他思考。
P.S後記:真的非常推薦《焦慮是禮物》一書(Sheryl Paul著),用非常細膩的觀點去幫助我們推敲、探詢出焦慮這個情緒是如何形成,是一種全新的觀點。
因為從小我就會咬指甲,咬指甲的行為在長大後,我也會把它貼上是焦慮的標籤;上了大學後,我才慢慢有意識的透過行為科學的理論實作,將這個壞習慣戒掉。
當我們不再視焦慮為洪水猛獸,重新溫柔的去探索它的情緒根源,你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暢然,去理解:「恐懼」、「焦慮」、「愛」這些感受並非二元對立,非黑即白,情緒和感受的背後都是一盞盞探照燈,讓我們有機會提起這盞燈,往潛意識底下去挖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越挖掘、越探詢,就會越清明、越透亮!
想要練習自我治癒❤️🩹技巧的人,可以參考購買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