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選擇實體書?

閱讀此文章前,我有必要利益申報:我是實體小說作家,題目「為什麼我選擇實體書?」沒有硬銷之意,純粹藉此文章跟大家分享實體書的好處。

我從中學開始已有閱讀習慣,下課後到圖書館流連忘返的日子,還是歷歷在目。長大後稍微有點經濟能力,便到書店選購心頭好,日子有功,買下的書籍幾乎塞滿房子每一角落。隨著經年累月的閱讀,知識算是累積不少,煩惱也隨之累積起來。書籍的增長而蝸居空間不變,就算四壁添置大型書櫃,不到半年已然插針不下。直到智能手機橫空出世,一台掌心大小的機器,藏書量比圖書館更多;上網一搜,百科全書、史地、科學、哲學、語言文學、藝術等知識一應俱全;另外電子書日益普及,幾乎所有新書都與實體書同步出版,足不出戶便可買下心水書籍,的確是愛書人的福音。
 
實體書的兩個實體
然而,經過與電子書的短暫交往,我最終還是重投實體書懷抱,全因為它的兩個實體,實在令人愛不釋手。 

實體之一為書店。經過一天工作的辛勞,在繁忙的都市中接踵摩肩和受盡紅塵的洗禮後,只要步入書店,嗅著淡淡的書香,頓時感到「溫馨遙隔市聲嘩」,就像置身竹香撲鼻的竹林,與其他互不相識的顧客,帶著騷人墨客般的心境同遊書海,遊走於「小小沙龍淡淡花」的世界,雅興盎然。信步而行,有時俯瞰當眼處的「推薦書籍」、有時仰首於盤踞書櫃上孤高而寂寞的哲學書和文學書,或翻開歷史書而「穿越」其中,彷彿與各個作者甚至古人隔空交流,若合一契;偶或被當中的文字戳中傷心處而臨文嗟悼,起碼心情得以抒發,從而洗滌心靈。偶爾,書店會安排作家到場,與讀者分享寫作心得,更是電子書不能給予的意外驚喜。

實體之二為觸感。握書在手,就如與一位智者握手問好;打開設計精美的封面,彷彿敞開作者心扉,步進他深邃的知識領域;聆聽翻書時頁面的摩擦聲,不啻是作者娓娓道出一個又一個精彩跌宕的故事。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卻沒有來自紙張的溫暖觸感和喁喁細語。

實體書的專一與水準
身處一人一智能手機的世代,閱讀變得方便,說它是一個隨身圖書館實不為過,不過,也是由於獲取資訊太過方便,當細心品嚐一篇文章時,突然彈出一個短信或新郵件,無疑大煞風景;有時甚至不是外來的騷擾,而是自己旁騖太多,總是想發發朋友圈、逛逛網店或玩玩手遊,總之要做到專心致志地熟讀精思,實非易事。而實體書,就是純純粹粹的一個知識載體,要麼開卷,要麼束之高閣,就是如此直接。

或者有人會問,打開手機便「資訊爆炸」,只要一天到晚機不離手,所學到的知識,不是比看實體書更多嗎?對,這個說法絕對正確,但缺點是這些所謂知識,實際的「養分」和「可讀性」有多少?

首先,網絡上所看到的大多是「被動的知識」,一般人用手機的習慣,就是看別人所發放的資訊,主動追求自己想深入了解的知識,少之又少。看實體書就有極大差別:既然願意花時間親自到達書店選購,事前必定會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就是想擁有對自己有用途或喜歡的書,然後才會專心閱讀並細味,而從中得到對應的知識。再者,網上看到的文章或資訊良莠不齊,怎能與有出版社把關的實體書來得高水準?

營造閱讀環境
最後,想討論一下不少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問題:「生活節奏如此急速,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哪有閒暇看書?」其實這是一個很似很大卻又小得很的問題。只要捨得放下手機或與朋友吃喝玩樂,空間與時間總是可以擠出來的。說穿了,就是願意與否的問題。當然,我也會因太累而有時「不願意」,所以便為自己刻意營造閱讀環境。我會在家中不同角落放置不同書籍,閒時在客廳執起智慧小品,隨手翻閱,思索人生;睡前,享受長篇小說中一節半章,讓當中情節伴隨入夢鄉;如時間許可,更會靜靜坐書桌前,咀嚼需要思考的文章,反覆揣摩,並寫下筆記。

閱讀可獲取力量與改變命運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大意是擁有越多知識,就越能刺激思考,從而增加解決人生道路上種種未知問題的智慧;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曾經提及知識的重要:「知識將最大程度地決定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及人類文化的提升。知識是推動發展的最重要工具。」這就是他一直強調的真知灼見「知識改變命運」。

就算我們不是大思想家或智慧老人,也不可否認知識是讓人類進步的必要條件,而最直接獲取的方法,就是閱讀。希望各位從今天起,暫時放下手機,花點時間閱讀,並逐漸養成習慣,慢慢就會發現,智慧和識見會如泉水從心靈湧出,長流不息,「改變命運」的境界便指日可待。

本文由作者【艾石克】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從事多年文字創作工作多年,包括撰稿、記者、編輯、編劇、小說創作等,希望以文字表達心情並與大眾分享,盼望讀者能投入不一樣的文字世界。另外,亦曾長時間參與行政工作,從中學習到待人接物的技巧,包括真誠、誠信等,藉以與人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