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做到「第一」先要學會接受做「最尾」

只要是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由幼稚園第一次考試時,已經把莘莘學子推進以分數和排名掛帥的世界中。在學校中學生每個學期要排全級成績,總有人是「天之驕子」,總有人被指責是「差學生」。學校成績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大家在成長中必然學會比較和接受比較。簡單如一個早會,學生要排隊跟高矮排先後,在青春期中大家的樣貌和家底都會不自覺地與人比較起來,甚至成為大家口中的是非。到了大家步入中年時,一不小心參與了中學同學會的聚餐,你也暗暗把大家的收入、前途計算一番。只要有了比較,就有「第一」和「最後」。無論誰也希望自己能成為「第一」,得到風光和榮譽;無論誰也不願成為那個可有可無的「最後」。

在我們的社會中,流傳著一句看起來像名句,卻實際上邏輯推理有漏洞的話—「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這種中庸之道的做人處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種美德。反之,當某某做了「第一」時,便會招人妒忌,繼而被排擠,甚至有血光之災。在老一輩的口中,鋒芒畢露的人宛如牛鬼蛇神般,敬而遠之。記得早幾年前有一位十優狀元的香港小姐,她在入行時處處受到同儕的冷眼,也有評論指她既然是十優尖子,進入娛樂圈就會太過搶眼,招人妒忌。可是,似乎問題不在於她,成績「第一」似乎會令身邊的人都感到眩暈。某某會說不如行個中庸之道,但這並不是種美德,反之,這是一種不要的處世態度。打個比方,在一個課室內所有的同學也不願做「第一」,豈能進步呢?「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的價值觀套上莘莘學子之上後,還能作育英才嗎?恐怕已經不太可能了。為了避免「槍打出頭鳥」,人人都只會馬虎了事,只望不要考試考到「包尾」罷了,這種扭曲的處世態度實在不敢恭維。

做「第一」何罪之有呢?「第一」,是應該做的,但問題是該如何當呢?「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這種價值觀雖是不正確,但我們不妨取其深層的意思。那就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態度。當「第一」的要虛懷若谷,盡露謙厚之態。趾高氣揚、鋒芒畢露是強行加上「第一」身上的負面標籤,其實只要謙虛有禮地當「第一」,做「第一」、做領袖要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能力,眾人才可真心信服,不會致招妒忌和血光之災。

又者,坦白說,「第一」只有一個,比他遜色的人大有人在。如果說人生的第一堂課是學如何比較和接受比較的話,第二堂課就會是接受自己是平常人,不是做「第一」的材料。未做到「第一」先要學會接受做「最尾」,其實不論你是甚麼位置,都是需要學習心態調整和接受。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文字工作者 熱愛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電影 歡迎各類型文字合作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