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有溫度的人》閱讀心得

高三的某個假日,
我騎著家裡的機車載著國中同學到海邊看海,
記得當時我倆坐在堤岸邊,
欣賞海邊的落日餘暉,
略帶寒意的海風吹到我們身上。
女孩忍不住說了一句好冷,
身上只有一件單薄上衣的我本人,
就像一隻純真的呆頭鵝,
直接對女生說:「那我們走吧。」

我的老天鵝,
這種情境不就是叫我做個有溫度的人嗎?
應該立刻把女孩擁入懷中。
冷冷的天、溫暖的胸膛、
若再搭配一杯熱飲,
讓女孩感受到身體物理溫度的上升,
連帶就能讓我在女孩心中的好感度上升。

《做個有溫度的人》是我比較少接觸的科普書,
這本書感覺很像是作者將過去寫過的文章集結成冊,
比較沒辦法感覺到章節跟章節之間的連結性。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要對科學研究的結果要有所質疑,
特別是心理學相關的研究。
跟物理、化學這些有幾百年歷史的學科相比,
心理學這門學術領域算是幼幼班等級。

作者很坦白地提到"身為科學家,
我的任務不是講述一個完美的故事,
而是說出真相。"

"殘酷的事實是,
心理學書籍根本不該針對你在生活中該做什麼,
提出具體的建議或明確的指引。"

"多數心理學家還不熟悉統計工具的運用,
無法給出明確的建議。"

許多學術期刊的論文,
沒辦法利用相同的實驗方法及流程,
得到相同的實驗結果,
實驗的重製性太差。
主要就是研究者會發生過度擬合的情形。
誤把雜訊(偶然的發現)誤認為訊號(一種重要又有意義的現象)。

又或是科學領域開發的多數衡量標準是鎖定WEIRD族群,
學術單位做研究最喜歡找在地大學生,
‧西方(Western)
‧受過教育(Educated)
‧工業化(Industrialized)
‧富裕(Rich)
‧民主國家(Democratic)
但這樣的調查結果能應用到全世界嗎?

作者認為溫度是人類發展重要的環節,
摘錄幾個書中提到的觀點:

溫度升高帶給我們的訊息是:
有人在身邊。相反的,
寒冷則意味著孤單。

社交體溫調節主要是為了取暖,
高溫可能迅速致命,
因為流向大腦的血液會減少,
組織會受損。

企鵝與人類都很努力解決同一個問題:
維持讓自己活下去的體溫。

 

氣溫下降時,
買家會覺得待售的房子更有家的感覺、
更溫暖,因此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在行動懊悔的情況下,
想像清涼的環境溫度可以減少參與者的懊悔程度,
讓他感覺好過一些;
但在不行動懊悔的情況下,
想像溫暖的環境溫度會減少參與者的懊悔。

▌書籍資訊
書名: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
作者:漢斯.羅查.艾澤曼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05
 

本文由作者【古閱書】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閱讀愛好者,說書麝香貓,以成為頂尖說書人為目標。經營臉書:古閱書。IG:readingcivet。持續日更超過700天。 樂於分享閱讀心得、名人金句及書中金句。帶給大家有用、有料、知識滿點的內容。相信持續積累小成就,能讓成功的齒輪運轉。相信快樂只有在分享時才顯得真實。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