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者】沒有名字的世界.......

[以下內容純為個人意見]
【無名者】 心得

●作者

 

胡晴舫

 

作品常描寫對於時代現象的懷疑、世間亂象下的人生細節。

 

《第三人》、《我這一代人》以時代書寫或家族史做為創作主題。

 

《群島》於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獲得肯定,同為首獎之另外兩人為台灣女作家李維菁、陳淑瑤。這是一本蒐集大量當代現實事件的小說,呈現了進入網路時代後,群眾的面孔以及不同立場間斷崖般的隔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大綱

 

  胡晴舫以「我」的故事暗喻了所有的人的故事,以「我」的無名嫁接到過去和現在的所有人的無名性。就像法國小說家莫納克在《暗店街》裡的沙灘人,永遠在時代背景裡。「你說時代與他有關,他創造了時代,他砍掉了國王皇后的頭,築起了高牆,又打碎了偶像,但你叫不出他的名字,也記不住他的長相。你唯一意識到他的存在時,你正在歷史博物館閒蕩,而他屬於牆上一張泛黃陳舊的團體照,而你無緣無故為了這張照片慢下腳步,只因攝影師按下快門時,他忘了微笑,留下怪異的表情,形成了視覺的刺點,於是你慢下腳步──你只是慢下,並沒有停下,仍繼續前進。」

 

  那個無名者無處不在。「公車上,那個人輕輕挨著我坐,隔著冬季大衣,我依然微微覺到他的體溫。辦公室裡,那個人坐在我對面辦公,中間擺了兩大台電腦螢幕,我看不見他的臉,但我能聽見他在擤鼻涕,輕輕哀嚎老闆的火急指令。電梯裡,那個人的體味香水縮小了四方空間,逼我被動參與了他與情人斷斷續續的電話交談。醫院裡,他跟我分坐一排椅子,我們看起來一群垂頭喪氣的囚犯,等待命運的判決。大街上,縱使人行道很寬敞,他猛然撞開我的肩膀,昂首闊步離去。那個人,會在夜晚打開窗子哭泣,當我從他樓下走過,因為聽見他的哭聲而抬頭仰望當晚的冷月。」

 

  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那個人。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當這個世界全是數據、實驗、圖表,充滿了大理論、關鍵字,網路匿名、二十四小時實拍,有了臉書、圖享,我們依然無法掌握自己的人性,雖然我們已經學會暴露它、操弄它、分析它,自稱擁有它。

 

  在胡晴舫看來,無名世界的救贖,只有文學。這也是她以《人類的星空》開篇、以《關於仰望的距離》結束本書的最大原因,「文學教導我人性,學會同理心,尋找那個片刻,一個人存在的本質將如岩岸退潮之後裸露出黑色嶙峋岩石,光天化日之下,散發海洋的腥味,卻閃耀如星光芒。唯有文學能夠帶領我走過那片凹凸不平的人性岩灘。」

(資料來源;博客來)


●心得整理

 

個人認為本書的取名實在是太貼切了,「無名者」恰好能完美的詮釋書內二十四篇散文的核心價值觀。作者以犀利的文字寫破了人間百態,打破了我們都曾擁有的希望、偉大、傲氣……我們這輩的平凡人不可能能在史碑上刻下深沉的一筆,自己不過是生命中大部分人的過客,出現不會激起他人心中多大的波瀾,離去也不會勾起所有人的注意,就只是那麼淡淡的、無所謂的活在這世上,在歷史中毫無意義。

 

尤其是在捲入歷史重大災害等級的洪流,成為熙攘人群中的無名者時,才更能發覺自己的生存方式其實和一顆石子、一片綠葉、一隻蟲子沒甚麼差別,不過都是廣袤宇宙中的一粒微塵罷了。可不是嗎?螢幕前的那些確診人數、重傷患者比例、記者口中的數據……直到最後,我們對歷史唯一的貢獻也不過如此吧?

 

 

「當我年輕時,我不介意失望,因為我以為我還有希望。」

 

而世上真的存在所謂的希望嗎?還是說希望一詞不過是專屬於青春的虛幻字眼呢?在經歷了社會的千錘百鍊,我們終究會變的吧?嘗試了無數次怒吼卻無一回響,堅定的往前衝去卻奔回原點……那曾經以為不滅的誓言,是否也會在時空換位之中分崩離析,化作最平凡的願望,任我們帶著這微小的希冀靜靜苟活於世間一角?而又要經過多少,才能心如止水的寫出如此語句?

 

心念至此,驀然想起薛之謙的《違背的青春》:「我該規矩的跳入每格,我好像還記得願望是什麼,擋住的自行車一個色。」當我們真的長大了,才會理解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夠隨心所欲的,我們只能夠一一跳入這個社會給我們的框架,永不能離去。

 

是這個世界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如果,我是指「或許」,從來不是我們相信什麼,而是我們願意相信什麼。當我們願意的那一刻,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即便是在茫茫人海中,只要依然願意相信希望,那麼我們,終究會發光。


推薦指數(10分為準):7.9
 

本文由作者【緣生書棧】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所謂生命,所謂死亡;所謂道德,所謂虛偽 直到最後,我們終究會發現......不過是鬧劇一場罷了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