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那麼難,年輕人只要一招打天下

有關資產配置的部分,網路上可以很容易找到一堆,例如房地產配15%、債券20%、成熟市場多少、新興市場多少的建議。

但如果你的年紀不超過40歲,我的建議是,不需要考慮這麼多。

如果你的工作夠穩定,例如你是軍公教、甚至是台積電、護理師這種只要肯做不怕找不到工作的,而且你又沒有離職的打算,裡面像是債券或是房地產等,原意是用來確保現金流或減少波動的部分,都可以用穩定的工作來替代。

先說房地產好了,自住的是視需求而定,但如果你決定買自住的房屋,並無法產生現金流,一般狀況下也不會賣掉獲利,因為就如同現在的狀況,賣掉也買不起新的房子,或頂多是換間條件一樣的,可能還損失了不少裝潢費用。

如果是投資用的房屋,在房租與房價比例有點脫鉤的現在,如果你要以能產生合適的現金流的角度來看,其實不容易找到標的,大多是以能夠轉手賣掉獲利的角度,其實本質跟股票差不了多少。

而債券的部分,歷史的報酬率肯定不如股票,其優勢是在於適當的股債配加上再平衡,可以有效的減少波動,而又不會損失太多的報酬率。

我說不會損失太多,其實就還是有損失,但這跟你用錢的機率有關。如果你這筆錢是常常需要用到,比如你做生意,經常要周轉一下,或許過不久又會放回去,那拉低波動對你來說就十分重要。

反過來說,如果你這筆錢打算一放三十年,而且也準備好足夠的應急準備金,那還是得以報酬率為主。

說是這麼說,但台灣就是沒有適當的股債配的標的,海外當然有,像是AOA、AOR等還自動幫你再平衡。問題是,我們剛剛講的是常提領的狀況下,股債配有其優勢在,但不管是複委託或海外券商,在提領的過程中就是會有高額的手續費或者匯費,除非你的金額夠龐大,不然本來的優勢扣掉手續費已經所剩無幾,再加上本來就輸給全股票的報酬率,其實也不用白忙一場。

所以在債券的部分,或許看一些國外的書可以看到很多用途,但在台灣沒有什麼好選擇,總費用比人高外,還沒有像BND之類的包了很多不同年期的選擇,以我個人來說,至少在三十多歲的年紀下,我會直接pass。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股票部分,不管新興市場、成熟市場或是邊境市場,只要買一支VT就搞定,當然前面講的投資海外的手續費,尤其是賣出的部分一直都有過高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保留好生活的應急準備金,可以用既有的儲蓄險、房貸的增貸或是信貸額度、現金、定存等等方式持有,加上保險的保障,讓動用到股票部位的機會降到最低。

至於股債配的另一個優勢:再平衡的部分,就使用每個月的現金流定期定額投入,就是一種類再平衡的動作。

想要更進階一點的話,還能想辦法增加自己的現金流,最簡單的是減少開支不用多說,再來是增加收入,這就是傳流資產配置裡房地產的角色,常見的方式有買資產、兼職、投資自己。

當然你也可以買房地產,出租套房或REIT之類的,不過當包租公要先有適合的標的,如前述現在可能不容易找到;REIT則是一樣,台灣投資美國的標的要被扣稅,台灣也沒什麼適合的標的,所以有些人會想用定存股取代,不過定存股畢竟還是股票,股票有的風險也幾乎都有,頂多是較不明顯。

台灣能做的大概只有實體投資吧,但除了屋頂架設太陽能板外,其他不是本金要夠大,就是風險比較難評估。至於兼職就看兼的是哪種,比起跑外送這種有做才有錢的,更合適的方式是讓自己單位時間能產出得更多,那同時也指向最後一個選項:投資自己。

投資自己通常花費都不多,買幾本書來看就好,至於上課就要看個人能力了,學費從幾千到幾萬都有,如果時間沒這麼寶貴,也不需要一步到頂,買幾本書來花點時間看看,還能獲得更廣泛的知識。

以台灣的環境來說,要買債券、REIT等都比較不方便,甚至都喪失了這些工具的優勢,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是,在保有應急準備金的情況下,儘可能增加月現金流後定期定額投入股市,就是很適合年輕人的資產配置方式。

本文由作者【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