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衰亡史

謙信講起一個故事,是他以前在一所私校任職的經歷,目睹一個無能校長領導學校走向沒落的往事。

 

該學校由一個歷史悠久的慈善團體籌辦,是一所私校,專營高中,在以往仍設高考的年頭,開辦中四至七課程,學生來源眾多,包括中五、中七重讀生、中六轉校生、中五畢業後工作再返校園的學生等,後來學制改變,高中改為三年,廢除預科,全港學生不會經歷會考這個篩選的關卡,高中私校的生源必然驟減,辦學團體急謀對策。

 

適逢當時該學校的原任校長獲辦學團體調任,開發其他事務,於是擢升一個訓導組出身的主任擔任校長,由於他上任後躊躇滿志,一心建功立業,姑且稱他為立功校長。立功校長本來也勤懇辦事,與他人絕少轇轕,一獲任命為校長,有好些人竟簇擁著他,圍繞他團團轉,一時在他面前博表現望得青睞,一時辣手執行他未宣佈的政策。立功校長及上述「衛星老師」形成一個管治集團,其他不在這圈內的老師則成為被管治的對象,而不似共事的夥伴。有些歷史科教師看透這種管治路數,又有些國文科老師胸懷士人傲骨,不論言行都不跟從統治集團的指使,被標籤成「東林黨人」,輕則漠視他們的貢獻、挑剔他們的瑕疵,重則排擠他們,找機會打壓。立功校長明知自己只能倚仗身旁只屬少數的啦啦隊助陣,服眾能力始終低下,但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以更強硬、高壓的手段管理,靠制度賦予的力量逼使同事順從。

 

學校改變營運模式的步伐越走越快,立功校長召開多次改革大會,向眾同事宣示願景,慷慨陳詞,聲音高亢一輪,煞有介事講些無人相信的空話。有一次舉辦諮詢會,聲稱徵詢教師對改辦學校的意見,事前竭力引導全校上下傾向籌辦專上課程,一早排除了辦小學、辦初中連帶高中等方案,諮詢會花一段時間簡介可以如何籌辦專上課程,再安排討論環節,議題含糊,似是商議對辦專上課程的意見,又好像不是。總之議題已預設,討論框架也牢牢套住,可是教師的腦袋畢竟偏向已開化,不輕易受這種低下招式擺佈,為何結果又不像羅馬尼亞人對壽西斯古般噓聲四起?因為管治集團外的老師早已認定任何議決均與己無關,遲早離職跳船。

 

不久校方公佈諮詢結果,指稱大部分老師同意舉辦專上課程,並號召全校教職員上下一心,破釜沉舟推動變革。一所長年支薪低於市價一截的私立學校,受一兩個自稱熟悉搞專上課程的團體拉攏,一頭栽下去,自然焦頭爛額,往後只要是這所私校的出品,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保證。大半老師離職,收生依舊困難,學校沒有起死回生,最後辦學團體問責,立功校長烏紗不保,辦學團體收回校址,籌辦私立小學,以往又諮詢又招兵買馬的鴻圖大計,頃刻間推倒重來。

 

謙信在學校翻天覆地搞課程前已離職,此後的事是舊同事告知,他不能想像那批末代同事如何熬至最後,熟悉的全都另謀高就,管治集團樹倒猢猻散,立功校長屈辱離任,終究在別處找到工作,詳情則無人知曉。謙信和舊同事每次談起這校往事,都總有一句評語:「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如果立功校長真的視老師為同事,而非管制的對象,大可廣開言路,採納他們的意見,增加他們對學校發展的參與度,繼而在取得共識下同心同德推進下一步發展;如果立功校長真誠面對自己上任後認受度不足的問題,不是容讓幾個機會主義者湊來做近身侍衛,又排拒其他不聽話的同事,同事間的分化斷不會如此嚴重,有能之士應可為學校未來作出貢獻。只要任何一個環節減少對勢位不穩的恐懼、對權力的迷戀、對才識之士的猜忌,每次多一點靠近當走的道路,最終能否轉危為機,改變學校的運數也未可知。方今學校外牆塗上簇新的油漆,設施改為適合小學生使用的,物人皆非,謙信和朋友路經故地,只能有如憑弔般面對這幾層高的建築物吧。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