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幾則少人提的時事談起

索馬里的聚落,圖片來源︰Al Jazeera

現在新聞界已獲潔淨,純淨得只留下一種聲音,彷彿把平民百姓保障在一道厚厚的圍牆內。有幾件時事值得注意,當今的純淨新聞界間或寥寥幾句交代。

 

多宗懷疑與疫症有關的自殺案:多名長者自殺,疑與疫症有關,他們的心理狀況、日常生活如何?有否共通點?若聯繫起來,或許可編織一幅長者抗疫的畫像,繼而反映他們的需要。有關平民抗疫,現在主流傳媒有何討論?就是抗疫,就只有一味抗疫。

 

地區互助委員會解散:民間的基層互助組織解散,統歸政府管轄,令市民又一次感受政府恩情。可是實際操作有待觀察,根據歷史經驗,政府每事統攝容易造成行政繁複,效率低下,人民與社會和政府疏離,遇上須要全民合作的事往往缺乏號召力。互委會的歷史、社會功能,以至現在政府改弦更張的政策理念,有哪家傳媒整合再報道,也遑論深入的專題報道。

 

上海、深圳封城抗疫:滬深兩大經濟重鎮停止日常運作,代價應該不菲,當局仍要嚴正執行封城令,背後有何理念?市民如何應對?社會中微觀(市民大眾、小商戶生計)和宏觀(城市經濟、各部門政策協調、成效評估)的影響如何?

 

索馬里饑荒:位處「東非之角」的其中一國遇上四十年來最大旱災,加上武漢肺炎打擊,再加上烏克蘭因受襲而停止出口糧食,導致糧食銳減,成人皮黃肌瘦,兒童營養不良,百萬計性命受威脅。若非瀏覽外國傳媒報道,恐怕難以得知此事,本地傳媒對東非一隅、與抗疫無關但涉及萬千人命的事件,可以不發一言。

 

傳媒報道事實,是低無可低的底線,這一點今日本地傳媒大致能守住,(仍有主流傳媒報假新聞)但事實怎樣鋪陳出來,鋪陳事實哪個部分,帶來甚麼效果,還是可以考究。例如選報甚麼、不報甚麼,已是取態,所報的盡皆事實,但當然不是事實的全部,也未必是理解議題時所須掌握的合理資訊量。今日傳媒鋪天蓋地講抗疫,但總集中一兩個面向,大都引述官員、專家所言,報道感染數,覆述政策內容以及經常改變的細節,這些屬最安全的資訊,新聞機構引述時不會冒政治不正確的風險。君不見一些自稱新聞台的頻道,終日播放財經、樓盤消息,甚至網絡熱話,翻炒別處的低質資訊,還要甘之如飴?以無關痛癢的「資訊」充塞播放時間和報章版面,僅餘極少部分所報道的也不見得實踐傳媒具社會價值的功能。

 

傳媒是社會的「第四權力」,用以監察具公權力者,同時透過整合重要資訊、引領公眾分析公共事務,提升公共理性。這些對傳媒的定性是否過於理想,變成異國的詩篇?未必,很多人眼見現實殘酷,這也是促進公民成長的機會,大眾仍可遍尋可靠的傳媒,比以往更多注意外國媒體的報道,由被動接收改為主動思考、批判所接觸的資訊,自行擔當新聞整合的工作。

 

現今監察政府看來是遙遠且敏感的事,(本不該如此)不少有能之士也已代勞,但促進公共理性的可能還是存在的,每個人都可以把優良的資訊放進腦袋內,並捨棄差劣的;杜絕差劣資訊在社群中流播,避免大眾智力下降;力求成為具備公共理性和視野的公民,充當推動社會進步之一員。提高一點質素,增多一點力量。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