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散步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是由英治時代的歷史建築物改建而成,它的前身分別是高等法院和政府大廈,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古跡。它於2015年11月國慶50週年開放,其建築風格極具英治時代,當中展示的內容涉及歷史悠久的英國殖民時代。該館主要有兩個展廳,包括關於東南亞地區歷史的「宣言和夢想之間」(Between Declaration and Dreams),以及有關新加坡身份認同的「你叫什麼名字」(Siapa Nama Kamu,為馬來語)。

該博物館收集了許多來自新加坡和東南亞的藝術作品,近8000餘件國家藏品,是自19 世紀至今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具歷史價值的新加坡及東南亞現代藝術博物館。這些藝術作品作為側面描述當時社會的珍貴原始資料,展示了19世紀至今的新加坡歷史資料,包括社會、經濟、歷史和文化層面。政府通過博物館來構建新加坡人的歷史和身份。這些作品都顯示了當時新加坡的社會包含了傳統與現代文化。這展覽近400件展品,揭示了新加坡的身份認知,並描述了本土藝術家自19世紀以來如何應對多重價值觀、思想的複雜社會狀況。

 

上世紀初新加坡平民百姓的服飾

 

國家美術館的內部建築英式風格

         

新加坡的歷史非常短,只有數百年歷史,從一個漁村發展到國際的金融中心。政府重視在社會中建構身份認同,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就是典型例子,並且國民對於博物館亦不會懷著抗爭的心態。該館的歷史展覽中,有許多篇幅談論新加坡人如何在二戰中掙扎生存。在以下這張照片中,它展示了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郵票,包括新加坡的抗日事蹟。展覽中展示了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平民的一些家書。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郵票

 

新加坡是一個多宗教國家,有不少地方居住了少數民族,就如小印度、甘榜格南。小印度是印度人居住的地方;甘榜格南則是馬來族聚集區。這反映了新加坡國家內可以共存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國家的背景。在新加坡當中,近33%的人口相信佛教,信仰為道教的人口佔11%,而18%的人口是基督徒。另外,大部分馬來人都是穆斯林。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國家。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包括英語、馬來語、普通話、泰米爾語。

                                                                     
 

小印度的街道

   
 

甘榜格南的街道


 他們的政策充滿了多元文化,以平衡各個民族在新加坡生活的權益。例如,7月21日是新加坡的「種族和諧日」。「種族和諧日」象徵了民族共融。而這個節日的由來是源於1964年的種族衝突,當地政府為了避免種族衝突重演,以定立出來的。當天,不同民族的學生們穿著自己的傳統服飾上課。同時,所有學校在這一天都會舉行各種活動,讓學生明白種族和諧的重要性,深入認識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不同民族的學生都可以和諧相處。該節日是為了提醒國民應該不分種族、語言和宗教,體現了新加坡多元的種族社會文化。


 

新加坡是一個以城市模式發展的小型國家,由於在政治上與地緣上的問題,不能只依賴馬來西亞的水源。因此,在新加坡中,環境資源方面需要更多的自給自足,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在新加坡,水資源極為重要隨著先進技術的發展,政府提倡使用「NEWater」,即以廢水重用的方式來提高當地的水供應。這反映了政府對國家供水政策有一個完整的計劃,同時都擁有了水循環的高技術。而且,大眾對於「NEWater」該政策都持著開放的態度,不抗拒廢水重用,「NEWater」成為他們時常飲用的水品牌,也反映社會著重可持續發展和積極發展雨水淡化的技術。

 

雨水化淡廠

       


 

NEWater

                

新加坡的綠化程度非常高。政府在規劃土地時,必須預留一個綠化區,以確保新加坡的自然生態不受破壞。目前,新加坡有300多個公園和4個自然保護區。新加坡的城市綠化覆蓋率約為50%。 此外,政府還積極把旅遊與環境結合,如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作為旅遊勝地,非常引人注目。這旅遊景點融合諸多當下先進科技和旅遊設施,濱海灣花園是世界「宜居文化」和「城市規劃」的楷模。新加坡力求在環境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更把環境與經濟發展結合,證明兩者是可以共存的。

Gardens By the Bay

新加坡之成功在於國民不斷在「危險感」中成長,細小的國土、多元的民族、複雜的地緣政治、天然資源的匱乏,凡此種種因素,不斷推動新加坡的發展。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文字工作者 熱愛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電影 歡迎各類型文字合作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