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人掃貨者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122650/6134832

香港為抵禦病毒流播,用盡方法,傳聞三月會封城進行全民檢驗,導致部分市民恐慌,生怕封城代表禁止市民踏出家門,持該等憂慮人士搜刮區內糧油雜貨,若乍看結果,不知前因,還以為這物資充裕的城市迎接哪類世紀級天災人禍。於是有冷靜人士提出批評,指搶貨行為又一次顯示香港人的劣根性,香港人就是自私,不可救藥云云。如果本身討厭這城市和這裡的人,此處發生何事、那些人做了甚麼,也不重要,大概有如「雖無過犯,面目可憎」之罪,你生得樣衰就乞我憎,沒有好評論的。但若只參照搶貨的例子,以上述想法作為依據,進而歸結此地此人值得厭惡,未免主觀。

一個街市或超級市場的所屬區域中,若有十幾二十個搶貨者,不用多久,就可買光該區其他正常市民的日用所需,即是大部分人沒有搶貨囤糧,但一小撮人有,也足以造成貨架一空的奇觀。究竟社區內、香港裡搶貨者佔多數抑或少數,未有精準的研究,若憑估計,相信市民心中有數。至於區內有1%居民搶貨,是否已展現劣根性,所有人都自私,所有人都不可救藥,所有人和事都乞冷靜者憎,只有他們能回答。大概可推測的是他們慣於把自己所見視為事實的全部,貨架被掃清是顯而易見的,表示有人超乎正常地大手入貨,至於其餘大部分人沒有胡亂購物,沒有自亂陣腳,沒有自私自利,因為沒有證據顯示,所以放棄合理推斷他們存在,沒有看見也就當他們不存在。整個思考過程是放大差劣處,忽略優秀處,甚至是本來深受在這地的不快經歷影響,先有「香港無得救」的成見,遇見有人囤積便把現象對號入座,無視現象的其他部分。

批評者還犯了一個毛病,就是置身事外。他們批評的對象是全香港人,事實上包括自己,但他們當然不會說自己無藥可救,因此論述的內部本有問題。若為他們解釋,修正他們的講法為:除自己外,所有香港人都太差劣。如此他們又是甚麼人呢?不是香港人?身處香港的其他人?若把人按地區劃分,成為香港人、台山人、潮州人毫無意義,為何討論掃貨議題時以「香港人」為對象?說到底就是忘卻(或刻意無視)自己是構成「香港人」的一部分,作壁上觀,認為這樣抽離該群體而批評他們,是居高臨下,把自己擡高至超然於他們,會變得高尚。 既然批評者是香港人之一員,他們的行為就有份形塑香港人這集體的形態,例如一個批評者也掃貨,香港人就增多七百萬分之一掃貨的傾向,就更墮落、更似無得救;一個批評者不但不囤積,還協助缺乏物資的人,香港人就增多七百萬分之一樂善好施的傾向;一個批評者停止站在高樓的批評,積極造就身邊的人,尋求更多解決問題、消減恐慌的方法,香港人就增多七百萬分之一的建設能力。個人的力量微薄,坐在電腦屏幕前嘲笑他人,又有何建樹呢?最後獲得鄙夷他人的優越感、香港無救的頹廢感,又是否值得為此每次翻炒「劣根性」?

三月九日,一名失業漢以𠝹刀打劫食肆,反被店員嚇退,事敗的賊人被警方拘捕。記者訪問遇案店員,店員對匪徒行為表示體諒,認為對方連打劫也畏首畏尾,應該不是慣犯,若非瀕臨絕境,不會鋌而走險,並願意到法庭為他求情。(《明報》報道連結:https://bit.ly/3MNk45e)店員未至於講一輪大道理,但當中設想他人處境的能力、願意守望鄰里的心腸卻顯而易見。不知見人掃貨竟然嘴上興奮的人能否看見?自己能否避免「無得救」,學效他人半點來改善自己的行動力?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