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號名稱是永續

某日,筆者踫巧途徑一個久不造訪的商場,該處改變良多,據說基於經濟下挫,商場租金大減,以往承租的大商戶經營奢侈品生意,現在要另覓出路,容讓本來付不起租金的商戶進場,結果一間售賣永續產品的環保商店在那裡開鋪。

那商場始終坐落於中產區,新開的環保店也不脫這風格,一入門是一箱箱無包裝貨品,供顧客自行以容器裝好。(有人稱這消費模式為「裸買」,筆者甚忌這構詞法,試想「裸跑」、「裸睡」是何意。)再進內便見各類產品,包括回收塑膠造成的毛巾、原條橄欖木製成的碗、植物纖維製器皿,還有眾人見識過或從未想像過的產品,全部盛載永續、保護環境的概念。店內裝潢簡約,牆壁淺杏色,貨架木製、不塗漆,總之陳設又是樸素風格,一看就領略它非常環保似的,當然眾所周知,當今無數「簡約」、「質樸」都歷盡經營,可謂花費了很多設計意念、金錢、營銷手法堆砌而成的風格。店內的價錢也反映這一點,舉例來說,五百克意粉售三十元,其他商號一般售幾至十幾元,都是進口貨。一個木碗155元,其他店鋪充當相同功能的產品售它的半價。未品嘗的食物,不知是否嘉餚;未使用的器具,難估是否合用,只能說該店標示的價錢一個個在訴說它們甚具競爭力。

這類商戶的目標顧客顯然是中產及以上,一般認為他們最有能力改變生活模式,也較易接收最新的永續消費資訊,意識和能力都具備,似乎永續店包上一層中產味,又用價格反映價值,並無不妥。然而,這種理解或者只屬印象,在今天未必完全反映現實。隨著教育普及,資訊流通,很多出身自低下階層的年輕人只要在校學習,會上網,肯讀幾本書,就大概掌握永續問題,他們有意識和意慾改善社會問題,只是財力不足,所以高價永續店令他們卻步的因素只有價錢。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經濟獨立但有財政考慮的成年人身上。當然有好些永續產品、公平貿易商品的零售價會稍高,因為成本用於有價值之處,而不以剝削、轉嫁成本的方式傾銷,如此這類產品必有可追溯的來源、生產過程、理念等產品故事,在當今世代只需小量網存空間,就可盛載有關資訊,在貨架某角落貼個二維碼,有心顧客就如進入博物館,細察各產品有意義有價值之處,可是高價永續店並未提供這種資料,令人懷疑由裝潢、陳列至訂價,是營銷策略和姿態,多於推動健康與良心消費。

目前另一種較常見的營運模式是竭力返璞歸真,店面連裝潢也省掉,徹頭徹尾的極簡主義,若論真心直意踐行和推廣永續消費,他們算是貫徹始終,但也易走向鐘擺的另一端,心意永遠先行,遇上其他困難,徵象包括各個環節設計深度不足,難吸引大眾;聲稱營運條件有限,連營業時間也不定,顧客大有摸門釘的機會。臺灣創業家余宛如是永續商店的始創人及老闆,她著《明日的餐桌》一書,記述她遍歷世界各地,眼見各類人士如何透過食物推動永續發展。其中有心人始終是達致良心消費和營運的關鍵,同時他們仍會面對別人不如自己有心、營運成本不菲等現實問題,結果部分人要摻雜「永續消費代表時尚」一類的「型格氣味」,才招徠更多人參與交易,這又趨向掉進高價永續店一類的窠臼中。

工業革命前,人類的生活本來就如永續發展倡導者所高舉的,廢物、能源消耗、對環境和其他物種的損害都處於不致傷害的程度,但一切改變不是無端發生,乃出於人本來有這種需要。當然有論者謂箇中未必全是「需要」,而是「想要」,即過份的慾望,這不能否定,如此討論會轉入心性哲學的方向,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領域,但與營運永續實務相距甚遠。翻來覆去,似乎經營永續就是恆久不息糾纏於兩難。積極一點說,套用科普作家李偉才博士論人類面對環境問題所言︰「我相信人類的智慧大於我們面對的困難,如果各國全人類有意解決問題,總會找到解決辦法。」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