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的反思

怎才是理想的生活?相信不少人都把「舒適」、「愜意」列為重要因素,甚至經細思後,仍視類似的特點為關鍵。「走出安舒區」是格言式的生活指導,人人都同意它正確,可是實踐至自己身上時,又容易卻步,或根本逃避,還有更多時候是認同在大處上告別安舒,但在日常生活卻躭於舒服,逃避不適。

做運動可鍛煉身體,所謂鍛煉就是原本做不到,訓練至做到,其中過程當然經歷不舒服,包括身體勞累、未能達標的氣餒,若一聽見緩跑三十分鐘便氣喘、鍛煉肌肉十五分鐘便渾身痠軟,中年發福、心血管疾病、肌肉消減恐怕離他不遠。朋友分很多種,有些可以勉勵自己去惡遷善,「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被人指出不善處必然不舒服,甚至反感,若遇上不稱心的意見便關上耳朵,總說鏡中反映的面相是幻像,對自身不足視而不見,還是活在自足的世界罷了,繼而變成「自不足」。婚姻、戀愛關係若是健康,伴侶應是最親密的夥伴,自己的優點、缺點自然袒露於對方前,自己希望在人前埋藏的事無可隱瞞,甚至因此產生衝突,固然不適,但如果永遠只渴望於伴侶共處時舒服,那對象該是終日陪自己飆開蓬車、任由頭髮在四野無人的公路上飄散,躺在草地上無所事事,而不是一個與自己分享心靈世界、共同成長的人。

很多短暫的不適帶來長遠的好處,例如大部分體格的鍛煉是以勞累(overwork)來拓展固有界限,即是稍為超出既有能力,但不超出負荷(overload),繼而取得突破,過程中一定帶來辛苦的感覺。沖凍水涼對某些人來說猶如酷刑,但有中醫師建議太怕冷的病人沖凍水涼,也有西方學人、運動健將稱沖凍水涼有助提升心血管健康、抗疫力和訓練成效。心理上的不適也有裨益,心理學家指出中等的傷感(sadness)利於精密思考,能令人觀察細節、排除偏見、促進溝通,相反一味歡樂的心境則不同,在各種情況都趨向粗枝大葉。

本文並不主張「舒服乃萬惡之首,追尋不適才是正道」。然而當今我們常見的舒服或者引來長遠的不舒服,短暫的不舒適反而導向長遠的舒適。試重看上文舉的例子,不操練身體,避免辛苦,早晚身體的警鐘響起,戒口、行動不便、各種機能轉弱驟然襲來,這辛苦不是鍛煉時流汗、氣喘、肌肉痠軟可比擬。姑且當朋友是合則來,不合則去的玩伴、閒聊對象吧,所以甚麼互相砥礪、反照自身一概不合時宜,何不瀟灑一點?與人交往缺乏精神、智性的提升,別人不跟他絕交,其實也自絕於別人,十年、二十年過後一看,四圍的人各自長進,自己則原地踏步,與他人也難有深入、精神上的交往,維持飲飲食食一類的浮淺關係,這是樂還是苦?有人認為戀愛不享受甜蜜,為何要拍拖結婚?當然找個令自己舒服的伴侶,紓解日常已令人透不過氣的壓力,兩人相處帶來不快,就不是令人滿意的關係。然而不經過內心真誠的掙扎,並且兩人攜手面對,難以達致兩人心靈上的契合,總有隔膜在中間,久而久之,是習慣了兩人就是有不可逾越的牆,稱之為保留私人空間,還是默認彼此有所隔絕,在牆內牆外表現不完全相同的自己,甚至在牆內自撫自憐,遙想過往的對象,在心中重複「最終一起的不是最愛的」那些愛情偉論?這種是否在感情世界上真正的幸福?即使單論舒適,甚麼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舒適,各人自可判斷。

《孟子.告子下》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說,該處的脈絡講個人修養,甚至是建功立業的人之心路歷程,孟子的總結是沒有經歷內心、精神層面的考驗和鍛煉,最終只會碌碌無為。古往今來都不是每人都要成為偉人,但若認同僅是安舒最後招致平庸,避開隨從本能,追尋安舒,該實踐至甚麼層面?是否只在尋找工作,一周為時四十至五十小時?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