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貧,但不能窮

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你要不信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淺白的字詞字字珠璣:這個世界看重錢。

 

所謂看重錢,並不是說每個人都紙醉金迷,唯利是圖;而是物競天擇,從資源分配到成敗得失,都逃不掉金錢的制肘。日本的生物學研究發現,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的大腦結構發育一脈相連:出身顯赫家庭的兒童總體智商較高。我們很容易想像,面對排山倒海的課業和考核,享有優質的教學資源和飯來張口的悉心照料,當然比拮据的清貧生活更容易得心應手。

 

 

在香港,很多人貧。香港人的貧困率高達15.8%,失業率為6.6%(樂施會)。諷刺的是,香港已經蟬聯兩年成為全球130個城市中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很多香港人,領的工資沒能滿足生活開銷,庸庸碌碌又沒能享有免費醫療或教育等基本福利,更沒退休保障。物價不斷飆升,終究望塵莫及,思忖著要麼不吃不喝,也要等20年才可置業。

 

薛兆豐教授說過:在中文裡,貧的意思是「收入少」,與富對立;但窮的意思是「盡頭」。很多年輕人貧,因為還在讀書,還在增廣見聞、累積經驗,但不窮。這個世界沒有花不光的錢,也不會有絕對永遠的貧窮。

 

我想,若果我在這裡列舉幾個窮二代戰勝「贏在起跑線」的啓發性例子,確實令人精神抖擻,但應該沒多大的說服力吧。誰不知道馬雲是窮爸爸養育的富兒子?這些聽著令人為之一振的名人軼事,正因為萬裡挑一,才令人議論紛紛。

 

 

更貼近我們的,是貧困的人窮盡一生勞勞碌碌,始終平平庸庸。作為起步,我們未需要遠眺億萬家產,但我們需要引以為戒的是:首先不能做一個貧卻不思進取的人。

 

其中一個讓我們迷失方向的原因,是我們實在費解「努力一定會有收穫嗎」?若然付出的血汗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為何還要努力?我們只能在我們能決定的事情上面花心思。收穫是你決定不了的,是別人給的,是機會給的,但努力可以自行決定。所以若你問「努力一定會有收穫嗎」,其實沒有人可以給你回答,但是我們知道: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收穫。

 

不要盲目相信能不勞永逸,也不要妄自菲薄斷言前程一文不值。你可以貧,但不能窮——不能安於一隅,故步自封。你要相信的,是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百煉成鋼,才能有機會等到有一天,獲得大眾眼中所謂的暴富。

本文由作者【Eunice Choi】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熱愛文字,希望能用文字將生活的掙扎與無奈化成共鳴。 如果你想在喧囂中停頓片刻,我這裡有暖茶和故事。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