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別字有幾可愛?

「你知吾知個YouTuber天日係未出高汁片?」撇開脈絡問題,若你閱讀上句時毫無障礙,請善用語言天賦,多學幾種外語,比起在網絡遛達有益得多。由學者至平民百姓都說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但誰約定、俗如何成則很少人探討,總之自己喜歡就行。談語言問題毋須純粹主義(purism),否則被人說成「語言塔利班」,在當今世上可大罪。然而部分在網絡上亂打別字的人思想本來就矛盾。

 

近年本土意識流行,民間有很多事物想守護,包括語言,在香港就是粵語(廣東話),提倡保育粵語的人之中,有不少是身體力行、苦心孤詣之輩,可是在旁和應的,又有很多好像看星座運程,句句同意,卻看完就算,口說守護本地這樣那樣,另一邊則摧毀語言。試舉常見例子:

 

唔→吾:通常「唔」接上「係」、「知」等繫詞或動詞,別以為網民突然古雅,輸入古文的「吾」,此處「吾係」不是「我係」。

 

係咪→係未:必須先說明「咪」也不過是「唔係」的合音,再用「咪」字記這讀音。現在廣為人接受的寫法(咪)與變體的讀音(未)差異很大,有些情況下會引起誤會,例如「你份project係未做好?」究竟問對方「係咪做完?」還是反問「仲未做好?」

 

喺→起、聽日→天日:港人口音何時變得如此奇怪?

 

高質→高汁:高湯是用作烹飪的材料,高汁不知從何而來。

 

即係→姐係:字面上是「姐姐、阿姐係」的意思。

 

玩→挽:由透過某玩意取樂變成體力勞動,香港人的訴求果然是返工。

 

每個地域內的人以至群體,在一定時間過後,就有一系列的習慣、取向凝聚,有人稱之為文化、習俗。又再經若干年日,這等產物獲所屬群體認同,視它為形塑自身的重要部分,珍而重之,有人稱之為本土情懷,當然這種情懷不限於「本土」,因為並不一定由土地劃定身份和群體,類同情懷另可在宗教團體、學校、公司某些群組等發現。本文肯定世上有本土情懷,但既然上述情懷涵蓋的範圍較廣闊,不一定受地域所限,姑且稱之為「族群情懷」。擁有族群情懷就不願一些具族群特色的事物消失,所以香港曾出現各類保衛運動,制度、建築、聚落、器物、語言等,都是保衛的對象,但奇怪的現象是:部分具族群情懷的人在一些具族群元素的東西消亡時,反應熱烈,主張要保護那些事物,例如一座街市重建,就為它不再呈現香港特色感可惜;不滿服務業人員、街上途人的粵語口音不純正,慨嘆外來文化蠶食本地文化。同時他們在社交媒體、網上論壇、互傳訊息時盡用「係未」、「高汁」、「挽」等網絡別字,而不辨明自己也是模造這語言的面貌之一員,也自然是影響他們口中極重要的香港文化之一員。

 

語言的確是約定俗成,但這是經過漫長時間沉澱,而不是幾年間一部分人誤用,或故意寫錯字就形成用語習慣。走筆至此必有人指斥本文言論猶如網絡別字糾察,「使乜咁認真?」如此請用相同標準看待各事,街市沒有香港特色、在路上聽見礙耳的口音,甚至將來香港人使用毫無根據、難以明白的字詞,純粹出於懶惰、貪過癮、以為趕上潮流,也切勿見怪。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