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過三巡見友誼?

朋友準備相聚,「約食飯」三字自然從腦海浮現出來,而且好像別無他選,即使還有甚麼想與朋友相聚時做,都總包含用膳在內。找伴一起從事某項活動則不同,是某人希望做那活動,只是要尋求友伴一起做,但若希望與朋友相見,常人總首先想起把自己與朋友牽引的約定就是吃飯。約食飯並無不妥,但朋友相聚、獲得更好交流,有否其他選擇?

 

民間常言道:「吃甚麼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與誰吃。」撇開維生營養問題,畢竟酒肉穿腸過,追逐味蕾傳遞訊息至大腦的快感也不過虛空,與自己共處的人是否值得陪伴才要考究。背後的理念是一起吃飯的人有一些珍貴的特質,例如彼此關係良好、對方是合適的傾談對象、對方的經歷和眼界令自己獲益等,其中至關重要的是人際交流,與用膳無關。由此推論,不論與朋友談話、交流思想、增進感情等,都毋須靠吃飯灌水達成,現實而言,吃飯甚至阻礙達致上述目的,皆因吃飯佔用嘴巴。把進膳換成行山、看模型、看時裝、賞花、河邊散步等,其實都可以。間中可見公園長櫈上、街上休憩處,有兩個、三個人聚在一起,卻不是吃喝玩樂,就是毫不聒噪地傾談,或許就是享受「與誰用膳」這性質,而非確實與朋友聚餐。

 

既然與友相聚旨在與朋友這個個體交流或純粹在一起,更毋須事必聚餐,尤其在與朋友交心用腦的時候,更不宜把注意力放在口腹之上,原本難得共聚,卻思前想後吃甚麼、味道是否對胃口、環境是否舒適、服務是否周到,把活動的性質徹底改變。

 

當然香港人日夜面對土地問題,並非不想靜雅安詳與朋友促膝長談,可惜要找個大家坐下頗長時間的場所絕非易事,於是各人要暢聚,傾向共同聚餐,反正人始終要吃飯,期間交往又正常不過,已是人類社交史一大部分。然而這「傾向聚餐」漸漸變為「惟有聚餐」,彷彿非聚餐便不能交往,堵塞很多與朋友交流的可能。原本「希冀交往——土地問題」變成「尋找餐廳——食物質素、服務、地點問題」,與友相處的質素是否就變得毋須理會?只是完全忽略,不加理會而已。可見相約朋友聚會時,下意識地約食飯容易令人錯置焦點,忘卻朋友相見的初衷。

 

在此重申約食飯本無不妥,但友儕間相約進膳在無數圈子中已由手段變成目的,無助提升友情與個人質素,令本來既能享受美食,又追求心靈智性成長的人類降低為到處覓食、口腔比任何部位跑得更前的動物。下次與朋友相聚,可發揮創意,多思考還有甚麼活動更適宜。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