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學「問」,便有怎樣的工作人生 - 自由工作人才必須要知的「教練學」起源

懂得學「問」,便有怎樣的工作人生

如果你於生活有些糾結的話,你正在問自己甚麼的問題?
懂得學「問」,便有怎樣的工作人生。於生活上、工作上,我們每天聽到各種的提問,而有趣的是:你懂得提問,便能引導對方思考 (可以是別人、可以是自己),應用層面上,我們稱之為「教練提問」,因此教練技巧可以有著不同的影影力。但是,教練的起源是怎樣的?

談起「教練 (Coach)」一詞,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假若你有留意球壇的話,或許會想起英超的哥迪奧拿、前美國籃球隊教練的科錫維斯基 (K教練)等。至於現今的商業社會方面,企業教練 (Corporate Coach)的早已盛行,甚至有很多國際知名企業推行高管教練(Executive Coach)、團體教練(Team Coach)、銷售教練(Sales Coach)等,以刺激公司領導發展新方向、促進部門生產力、作為員工不斷自我提升的催化劑等。

但究竟「教練」的起源是怎樣來的?「教練」一詞的起源始於19世紀初期,根據牛津大學的詞彙記錄,當時主要解作「以推動學生通過考試的導師」,隨著其後的演變,教練的形態隨著運動體育呈現得更具體,接著跟大家分享一段故事,這是關於80年代初期,美國網球教練添高威 (Timothy Gallwey) 如何運用提問技巧誘發球手潛能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女學員找高威上課,她抱怨正想放棄這項運動,怪責自己身體不協調,她認為自己跟丈夫偶爾出席網球聚會,兩夫婦一起跟朋友打混合雙打時,自己經常「打中拍框」 (即是打中網球拍的邊框,未能打中網球),表現令人感到尷尬,但她丈夫一直刻意遷就她,怕傷及她自尊心,反而令她感到更難過。

當事人的表面症狀:「打中拍框」
高威由於測試這位女學員的情況,給她一些基本發球:身體毋須移動,只需轉動手部便能拍打的緩慢發球。

結果:10次發球,仍有8球「打中拍框」情況
高威小心翼翼地問女學員關於視力的情況,她保證自己視力正常。

「過於努力」的表現弄巧反拙
高威想求證各種的教練方法,畢竟當時未有具體的理論實證,或許會產生負面結果,但他仍嘗試各種方法,高威跟女學員說:「當球再發向你時,你試試『非常努力地』想著:打中球拍的中心!」

結果:10次發球,仍有4球「打中拍框」情況
女學員對高威說:「你看到吧!我想做好的事情,總是做得不好,我真沒用!」,高威越是善意提醒她「更加努力」,她的信心反而進一步下降。

讓對方自我去除不必要的「干擾」

高威對女學員說:「這次練習,打不中也沒關係,只需感受網球的路向,讓你的球拍隨心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純粹地讓你的球拍『接觸』網球便可。」

結果:10次發球,只有1球「打中拍框」情況,其餘9球打中球拍正中心。女學員信心大大提升,跟之前表現判若兩人。

高威的教練方法與當時的教練不同,一般教練較著重球手「正確的」手掌握拍、腰部轉動、走位步法等等。但當教練對學員說:「你的手太低了,提高點!」,久而久之,重覆性說教干擾著當事人的成長,其後對教練產生倚賴,不但對學員進步沒有幫助,反而形成「你講我做」的惡性循環,職場上時常發生,屢見不鮮。

高威其後將教練技巧融入企業應用及職場培訓中,為企業教練邁進第一步。
關於「教練」的故事太多,此文先談及教練的背景及起源,關於應用技巧方面,往後時間再跟大家分享。

 

資料來源:
網球的內心遊戲
Gallwey, W. T. (2015). 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the ultimate guide to the mental side of peak performance. London: Pan Books.

本文由作者【Kerwin Ho】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何景霖 Kerwin Ho (ACMC, ISNS)   超過13年培訓及顧問經驗 曾於香港品質保證局(HKQAA)委任高級培訓業務經理......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