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另一種近況

很多人投身社會後,由於人生階段需求轉變,不再像少年時,與好友想聚就聚,明明彼此認作好朋友,竟每季、每半年或每年才見面一次,平日在電訊網絡溝通,也不會長篇大論,不外乎閒聊幾句、分享有用有趣的資訊、簡介近況。對於別人的日常生活,朋友間未必瞭解。於是一年沒有多少的聚會中,談近況成為對話的重要部分。

 

聊近況有幾項熱門話題:一、工作,是否順利?老闆是否仍面目可憎?跳槽計劃成形了嗎?有否趣聞分享?二、子女,小孩作息時間怎樣?未來怎選學校?在不同階段如何管教?三、共同朋友的近況,也就是他們根本不在場,朋友間又喜歡說聽他們的八卦。一下數來,連朋友的興趣也不在討論之列,airtime已耗用殆盡。這些聚會後,除了獲得熟人陪伴、聽了獵奇新鮮事物(有時也不然)、飲飲食食外,對人有何益處?

 

若真愛聽某些八卦,這些事情的細節也可叫人津津有味;但正如《莊子.德充符》所謂:「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老闆嫌人工作慢還是沒有觸摸他的心思、奇人怪客提出如何令人咋舌的要求、子女半年前後的學習表現……旁人並非親身經歷,聽起來還是十年如一日,各個事件細緻的情態或者有所不同,但性質一模一樣,經此考慮,朋友詢問近況時,要回答前也先自省有關內容是否乏味,可總結交代近況意義不大。

 

此外,朋友希望得知近況,背後首先認定工作、家庭生活等面向是構成友人的重要因素,這切合部分實況,但又不盡全然。一個獨立個體之構成,包含很多面向,一般生活近況只是表面一層,也即是面對難服侍的客戶及上司為不同人帶來的影響不同,形塑他們不同的特質;相近的家庭生活令不同人各有領略,又形塑各自的特質。不是說詢問與交代近況絕不合宜,但它僅限於認識個人的外在層次,對於瞭解別人——尤其是固有交情的朋友——作用極微。某人選擇某職業,往往受理念、思想影響;他如何處理家事,又關乎價值觀、對家庭的期望等;某事物能成為他的興趣,與他透過該活動經歷些甚麼有關,這也影響他的思想。認識別人的思想:他在想甚麼、對事物的看法、為何有這些看法,提供一個單純物質世界不能呈現的面向,而思想甚至是某人眾多行為的基礎,影響家庭、工作等近況,因此要瞭解朋友更應該瞭解他們的「精神近況」。

 

總不能一見面便問:「近來你的生活較能體現笛卡兒的理性主義還是後現代解構主義?」或開口埋口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毋須煞有介事就精神、心靈問題開壇研討。取向比施行方法重要,建立了重視精神近況的意識後,自然會在合適時機下,討論這類問題:「上次思考未完的問題,現在怎樣?」「你對某某事有甚麼看法?」「你這麼喜歡這項活動,它帶來甚麼特殊體驗?」「最近有否一些書籍、電影、歌曲等令你感受很深或思考良多的?」如果關係密切,雙方都宜認真回應。

 

這種做法不只獲取對方資訊,還因為受對方詢問,引發雙方觀照自己的精神近況,反思自己所思,提升思考、觀察等能力。雙方也可因精神交流而增進感情。

 

或許有人認為瞭解別人的內心是冒犯,自己也不願給他人知道自己所思所想。本文提倡關注精神近況的對象是較熟悉的朋友,不是任意一個泛泛之交。如果對待好友仍是築起高聳的圍牆,下次聊近況時,彼此面前又是一個面目模糊的過路人。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