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值得討論嗎?
近來很多人談論在中國大陸興起的「躺平」,然後有人不滿他人紛紛議論,就說躺平沒甚麼好討論,並聲言中國古代已有不少人躺平了,例如陶淵明,由此顯示今人熱烈講躺平只是一孔之見。總有人意圖看透世事,最後所有事都不值一哂,不屑一顧,凡事「無甚麼特別」就可忽略。即使不在中國大陸生活,討論躺平仍可帶來積極意義。
縱使古今中外都有類似躺平的現象,但細節上總有差異,這等差異也反映問題根源、性質以至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不同。中國的躺平源自政治制度,由於政治封閉,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掌權者運用權力令資源集中在他們手上,其他人無力干涉,即使本來接近權力核心,獲得掌權者認可而享有財富,但與權力核心起衝突,仍會喪失權益,馬雲和馬化騰就是明顯例子。既然如此,平民乾脆不爭取任何經濟上的成就,關鍵在於避開「割韭菜」,一切成果被掌權者收割,平民百姓落得空苦幹一場。陶淵明最終不在官場賣力,並非避免努力的成果被掠奪,而是不喜官場講究階級,想清楚還是熱愛自然恬靜的生活。日本低慾望社會的人與躺平族一樣,滿足個人生活最基本需要,但日本的政治是開放的,最多只是平民不熱衷參與;而且並無制度上支持權貴收割平民努力的成果,低慾族不努力絕大部分成因出於經濟因素。中國的躺平現象具時代、地域的獨特性,不能大而化之,說所有類似現象都一樣。這種評論最多只是「提及」,是顯淺的,並非深入地討論,自然沒有顯出何種意義。這就是論者的水平問題,並非躺平這議題不值討論。
撇開國計民生,討論躺平對個人有何積極意義?可分析躺平者的心態,躺平者講究的是個人經濟成果遭體制剝奪,不努力的層面在於經濟,即不爭取更佳物質條件。然而不爭取經濟成果並不指向放棄人生所有方面而平庸度日,不全力賺錢應有餘裕開發其他領域,例如文藝鑑賞與創作、社區關懷、地區口述歷史、專門學術的普及教育等,總之運用自己的專長,甚至不斷學習,把未知的變為專長,這是實現自我的層次。本文從未講過這些輕易辦妥,只是平民被逼放棄追逐經濟成就,便自動放棄其他成就,實太可惜。在躺平的國度或許進行上述行為會冒上風險,但在其他地區,可藉躺平現象思考個人在經濟條件不佳,或難以競逐該方面成就時,人生有否其他值得爭取的面向。
躺平者的處境之所以艱難,在於管轄他們的體制異常牢固,也幾乎無孔不入,即是某人或許本來謀求體制外的出路,發現原來這在更大體制的管轄下,寸步難行。在該地區以外的人不妨多思考既有體制外的發展,此處當然不是說冒上法律風險、做驚世駭俗的事,而是毋須對以下情境抱期望︰進入大公司、靠精美計劃書取得政府資助、用賺錢來向人證明自己做的事有價值等。體制的界線未必每次都可截然劃出,例如某人創業,開拓市場未有的業務,是在體制外;他租用店鋪、辦公室,總不能不交租、依從合約辦事,這又在體制內。為人毋須有這方面的潔癖,渴求一切在體制外;又毋須因有部分事情在體制內,就全盤否定在體制外尋求空間的可能。體制內外的界線及它所帶來的機會,可由有志之士開發。
躺平與否部分是個人選擇,探討事物的深淺則有更大自主度,若希望在未來免於被逼躺平攤直,如何在耳聞目睹的資源中擷取改進自己的材料,是每個希望生活更自主、實現更大潛能的人所該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