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的淺析

大概可斷言每個人每日都會心想甚至講出「我想……」,口渴時想飲水,睏倦時想睡覺,想吃咖喱蛋包飯,想從事稱心的工作,想開拓未知的領域,想貢獻予所屬的群體,願望、慾望、理想、夢想、空想,人簡單表達時,一律用「我想」來表述。採用不同角度看人所謂的想,可更清楚自己真正渴望甚麼。

 

有時想望的事物可分層次。某人已有伴侶,但仍有其他戀慕的對象,若依從渴望伴侶團團轉,取得更多甜蜜感的慾望,這是放任自流、依從動物本能的「想」。若此人清醒過來,認為忠於伴侶是須持守的原則,即使突有艷福,他仍會拒絕,維持忠於伴侶反而才是他想的東西,這是心靈的渴想。

 

又有某人設想理想生活時,心想享受美酒佳餚,居於瓊樓玉宇,任意旅遊,錢財多得怎都不算揮霍;又或佛系攤直,HEA盡每天,Wi-Fi杯麵常伴左右,就了無牽掛,這是放任的想。此人清醒過來,覺得放浪形骸只是無聊,甚至想像自己一切依從感官慾望,將自覺嘔心,這並非他真正期待的生活,便尋求實現真正自我的生活,他可能力求發揮潛能,或造福人群,或實踐優良價值,這是心靈的渴想。

 

從生物學角度而言,人是動物,自然有動物性,有動物本能、放任的想無可厚非,但本文亦誠實地申明,心靈的渴想層次較高,可以說:放任地過活,有誰不想?但詰問內心深處後,在不同處境下以至整個人生,這是否真正所想,有待每個人自行解答。

 

有些人說「我想成為如某某的大師」、「我想取得某某成就」,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後,只見他們約了不少人吃飯,講述鴻圖大計;在網絡雲端上建立多個檔案,分門別類放在各個資料夾中,還邀請朋友共同編輯,集思廣益;在通訊群組分享有關大師的言論和資訊,似乎對該領域甚有心得。最終仍是未見進展,瞭解過後,原來他們只希望獲取成果,卻不願付上途中的代價,世上沒有如此便宜的事,思前想後,他們終究不再追尋起初所想。倘若他們真正渴望取得的一如鴻圖大計,即使並非不惜一切,也應會甘願付上一定代價爭取,而該等代價多半是更積極學習新事物、冒險、檢視既有觀念並去蕪存菁、改善性格弱點等,最終他們還是沒有實現計劃,顯示並不是非常想得到最終成果,所以一遇阻滯就放棄了。當然旁人不能因此斷定他們其實不想,但有多渴望達到目標這問題,值得提出意願的人為自己解答。

 

不論是「想」甚麼,一念之發出,可先問自己的內心,瞭解意願的性質及程度,往往對行動提供更清晰的指引,省卻無謂的內心交戰和遲滯拖延。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